“抗大云课堂”第十九讲:抗大第六分校创建及发展

抗大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担当。为了缓解疫情带给大家的压力,抗大陈列馆特别推出“抗大云课堂”系列课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抗大第六分校创建及发展。

抗大六分校成立于1940年11月,在太行山区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数千名干部,为坚持太行山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部分 六分校组建

1940年11月底,反“扫荡”结束,抗大六分校在山西蟠龙镇正式成立。

至1942年4月28日六分校回归总校,六分校暂告结束,期间校长刘忠。

1940年6月3日,抗大总校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扩大抗大培养干部的指示,派出抗大第一团第三营和第四团第一、二营共9个队1000余人,由第四团团长洪学智、政治委员穰明德、政治处主任铁坚率领,前往河北省涉县五堡,与129师随营学校合并,筹建六分校。由于129师先后参加武(安)沙(河)战役、百团大战,六分校筹建工作被迫停止,后又转入反“扫荡”战斗。

1940年11月底,反“扫荡”结束,抗大六分校在山西蟠龙镇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培训第129师和晋冀豫军区的初、中级干部,刘忠任校长,黄欧东任政治委员,姚继鸣任参谋长,铁坚任政治部主任。 12月中旬,第六分校进驻武乡县东沟村。

1941年1月,日军对太行山进行春季“扫荡”,六分校转移到山西黎城县。春季反“扫荡”结束后,第六分校于2月15日由黎城县转移到武乡县蟠龙镇及其附近地区。 3月18日,六分校在蟠龙镇义安村召开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学校下设训练部、政治部、供给处、卫生处。学员是从129师选调的基层干部和晋冀豫边区选调的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另有从抗大总校转来的部分学员,共计2700多人编成4个营:第一营训练连级军事干部;第二营训练排级干部;第三营训练营连政治干部;第四营是特种大队,训练炮兵、工兵和供给管理干部。后来成立了第五营,负责训练民兵干部。另外,还有校直属干训队、青年队、地方干部队。

在反“扫荡”中经受锻炼

1942年2月,日军纠集1.2万余兵力对太行、太岳进行春季“扫荡”。日军对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今左权县)进行“铁环合击”,奔袭扑空后,遂在和顺、辽县、武乡等地区实行“三光政策”,不仅到处疯狂烧杀破坏,掠走大批粮食和牲畜,而且惨无人道地施放糜烂性毒剂,残害根据地军民。

第六分校奉129师命令,以第四营(即特科营)为基础,增配步枪数百支,组成了一个加强营,分散活动于武乡、襄垣、榆社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据当时抗大六分校政治委员黄欧东、参谋长姚继鸣1942年3月20日的《抗大六分校反“扫荡”战斗总结》中记载:

从2月12日至3月8日共参加战斗9次,其中第二营进行了河凹反袭击战斗、福井村袭击战斗和南羊圈伏击战;第三营进行了马鞍山、龙舌山和普子岭遭遇战斗;第四营参加了夏店、西河底和鲍家峪袭击战斗。全校“把握游击战战术原则,不久住一地,经常转移,并加强封锁消息,协同地方政权适时清查户口,防止敌探混入刺探军情与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在这次反“扫荡”斗争期间,第六分校教职学员歼敌近百人,有40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敌人频繁“扫荡”,六分校的生活异常困苦。为了解决粮食困 难,经常组织人力跋涉二三百里的崎岖山路,到平顺、昔阳等游击区去背粮。出发时,每人要背上背包,带上三四天的口粮,还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抗大学员背粮
抗大学员背粮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六分校党委提出了背粮和教学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与背粮两不误。学员们通过学习、背粮、战斗,学到了真本领,回部队后大都成了军政兼优的骨干。

抗大六分校学员集会
抗大六分校学员集会

1942年4月28日,太行区春季反“扫荡”胜利结束后,六分校奉命调回总校归建,学员全部毕业,分配到部队或地方机关工作,教职员大部分返回总校。至6月间合编就绪,第六分校暂告结束。

第二部分 重建第六分校

1943年1月,抗大总校奉命返回陕北,原地(129师和太行地区)组建新的抗大六分校,归第129师领导,直至1943年冬。此时校长徐深吉。

1943年1月,抗大总校奉命返回陕北。为了保留一部分教学力量,继续为129师和太行区地方武装培养干部,决定以总校基本科第一、二、三营为基础,并从校直机关和各分队抽调部分干部,组建新的抗大六分校,归第129师领导。 校长徐深吉,政治委员袁子钦,教育长胡汉标,政治部主任张力雄,供给处处长徐熘、副处长郭清明,卫生处处长饶亟进。精兵简政后,校属机关全部不过百人,教职学员1600余人。此外,冀南大队、抗大太岳大队也归第六分校建制。

组建后的抗大六分校校长徐深吉
组建后的抗大六分校校长徐深吉

1943年3月初,新的抗大第六分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对学员进行文化教育。根据学员的文化状况,分别开办中学班、小学班、初小班,对少数人重点进行扫盲,然后进行军事、政治训练。 为了严格实施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校领导经常跟班听课,亲临训练场地,参加讨论,检查学员作业,进行具体指导。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遵守规章制度,所以教学质量高,收效快。除正课外,早操练制式动作,晚饭后开展体育活动、做游戏。有时,星期天也要充分利用起来,教员要找学员补课,党组织要开展活动,大队要安排打柴背粮,除保证睡眠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为完成教学任务,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经过艰苦努力,学员的军政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完成了总校制定的教学计划。

与此同时,分校学员还直接参加了对日伪军的作战。

1943年5月,日伪军出动了数万人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毁灭性“扫荡”。日伪军从山西长治,河南林县和河北邯郸、武安分3路合围驻涉县一带的129师师部和六分校驻地。各路进犯之敌以“梳篦”队形,步步压缩合击。分校在敌军合围之前,遵照师首长的指示,采用“敌进我进”的战术,以大队为单位分散寻隙跳出合围圈,及时转移到山西省平顺、壶关地区,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在敌伪军进占林县等地后,分校奉命参加开辟豫北地区工作,学校进到林县境内,各大队在驻地发动群众,执行任务。这对学员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和锻炼,进一步充实了学习内容,巩固了学到的知识。5月26日,第四大队和第六军分区地方武装攻克安阳以西的岭头据点,俘伪军200余人,打击了日伪军的活动。

为消灭伪军第24集团军主力,开辟林南新区,八路军太行军区(第129师兼)于8月发起林南战役。林南战役自8月18日开始,至26日胜利结束,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并击落日军飞机1架,收复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拥有4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第六分校的4个大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抗大六分校组成武工队,配合主力作战,参加林南战役
抗大六分校组成武工队,配合主力作战,参加林南战役

此后,太行军区整编,第六分校除留下第二大队改编为“抗大太行大队”外,其余人员都分配到军区各部队工作,六分校宣告结束。

第三部分 再次恢复第六分校

1945年4月太行军区组建成立新的抗大六分校,承报中央军委和十八集团军总部审批,校址设在涉县庄上村。校长由军区司令员李达兼任。

1945年10月,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发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抗大六分校和抗大太岳分校为基础,组建成立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抗大六分校宣布撤销。

1945年3月,太行军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议以抗大太行大队和太行军区参谋训练队为基础组建成立新的抗大六分校,仍沿用原来抗大六分校名称,承报中央军委和十八集团军总部审批。4月4日,军委批复抗大六分校正式成立,校址设在涉县庄上村。校长由军区司令员李达兼任,李克如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教育长由孟擎宇担任。

六分校校长李达和刘伯承、邓小平在河北涉县
六分校校长李达和刘伯承、邓小平在河北涉县
1944年,兼校长李达签署的抗大六分校招生简章
1944年,兼校长李达签署的抗大六分校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内容:

中簂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招生廣告

一、宗旨:培养八路軍的軍政幹部,畢嶪後按其成績優劣适当分配工作。

二、畢嶪期限:六个月至八个月。

三、學習内容:基本的政治理論与軍事知識。

四、待遇:學習期间伙食、服装及書蕔体育等費均由學校供给,并每月發给津貼費若干。

五、投考資格:不分性别凡初中畢嶪或同等學历,年在十七歳以上三十五歳以下,身体健全無残癈暗疾及不良嗜好者均属合格。

六、考試項目:国文、算術、自然及社会常識,并德智及测验及体格检查。

七、投考手续及日期:投考者須有抗日工作人員之介绍到太行各軍分區政治部或专署報名,转送本校招生委员会,实行考試。因處戦争環境交通阻塞投考日期無任何限制,随到随考。

校址:在太行軍區。

兼校長: 李 達

1945年3月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政治委员李雪峰、政治部主任黄镇、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致电中央军委并集总,请示成立抗大六分校的电报
1945年3月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政治委员李雪峰、政治部主任黄镇、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致电中央军委并集总,请示成立抗大六分校的电报

1945年4月4日,叶剑英参谋长给前总滕(代远)杨(立三)李(达)李(雪峰)的《同意成立抗大六分校》电文稿:“同意你们提议,成立抗大六分校,关于司令部机构,目前可依你们实际需要加以改组,俟七大开完,再做整个布置。” 1945年10月,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发展,人民解放军备部队扩编,大批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练兵与训练干部的指示精神》,各大战略区野战军集团以抗大总校与各地抗大分校、军政干校和随营学校为基础相继扩建军政大学。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抗大六分校和抗大太岳分校为基础,组建成立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校址设在晋东南游城高庄一带,至此抗大六分校宣布撤销。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抗大影像志》(国防大学出版社)、《抗大在华北敌后史纲》白鸿森

(浏览 23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