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大小两位”副军长

张东生

引言:

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遇难。1941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新四军新军部。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编为新四军二师,所属四支队为四旅、五支队为五旅。原新四军参谋长、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任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罗炳辉为副师长(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郑位三为政治委员,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

1941年3月,江北指挥部机要员张辉(笔者父亲)任二师司令部机要员。7月,张辉任二师四旅机要股长。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兼主任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二师四旅前身即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这是张辉的老部队,该部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是著名的红军师。

1941年12月,张辉任淮南军区(二师兼)路东联防司令部机要科长,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1942年5月,任二师机要组长。1944年6月,任新四军军部机要组长。1944年12月入华中建设大学政治系学习。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为配合汪伪首都警卫三师起义,张辉率军部谍报组,携带电台,潜伏在浦口与汪伪首都警卫三师师长钟健魂(钟皿浪)部保持联系,直到8月13日起义成功。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张辉从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抗战胜利,与日寇整整拼杀了八年!

新四军二师等主要领导

日本投降后,根据军部要求,准备由二师去南京受降。在来安,新四军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罗炳辉在新组建的“南京支队”会议上,宣布淮南区党委城工部长张登(沙文汉)为支队政委、城工部副部长陈雨田为支队司令、二师特务团政委童浩生为支队副司令、特务团参谋长李文彬为支队参谋长。会后,南京支队飞渡长江,进驻南京城郊栖霞山上前村,准备接受日军投降。军部电台和机要人员也做好了渡江准备,后因形势变化,根据中央指示,此次行动被去消。                      

一、新四军中:“大小两位”副军长

罗炳辉(左)和张云逸(中)在东汤池江北指挥部

叶挺摄影并在照片背后题字“新四军中大小两位”,1939年夏

1937年10月12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成立,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政治委员)。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俘、项英遇难。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成立,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军长兼二师师长,二师副师长罗炳辉。1946年1月7日,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张云逸为第一副军长兼副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4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第二副司令员。

张云逸与罗炳辉是什么时候在一起工作的呢?1938年11月17日,根据叶挺和项英安排,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到江北四支队检查工作,并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廖磊进行谈判。1939年5月叶挺率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一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参谋处长赖传珠等到江北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四支队基础上成立四支队、五支队。张云逸任江北指挥部指挥、徐海东为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年底到任),罗炳辉为五支队司令员(后为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在江北指挥部成立期间,叶挺为张云逸、罗炳辉拍了这张照片(上图),并在背面题字“新四军中大小两位”。两人先后担任了新四军副军长。

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张云逸

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广东文昌(今海南)人,1955年获大将军衔。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1914年后在粤军任职,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任红七军军长,与邓小平合作创建右江苏区。1934年参加长征,后参与新四军组建及抗日斗争,任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指挥淮南抗日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等职。1989年被中共中央军委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共36名)。

二、“福将”罗炳辉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一1946年6月21日),云南彝良人。1915年入滇军,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武汉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后参与新四军组建,任一支队副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二师副师长。1946年4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罗炳辉

叶挺为什么称张云逸、罗炳辉是“新四军中大小两位”呢?从出生年龄、参军时间、职务高低上看,罗炳辉都略小于或低于张云逸,但“大小两位”并非指此,就照片而言,这里显然是指两人身高上的差异。罗炳辉身高多少呢?只有大概的说法,据称罗炳辉身高1米90、体重220磅,但无实测记载。这种情况在战争年代很常见,即便是领导人也常无身高的记录。

抗战时期,张辉在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身边做机要工作,对这几位领导人身材高低有大概的了解。张辉本人身高1米70,刘少奇略高,约1米73;张云逸约1米60左右;罗炳辉既壮又高,特别威武,感觉高了一个头,和他说话要仰视,压迫感强烈。一些下级见了罗司令员,都很紧张,实际上罗司令员非常和蔼可亲,尤其对基层官兵更是如此。

罗司令员身材出奇的高大、但又和气爱民。老百姓看着他胖大的样子,有时怀里抱着、或臂膀上坐着几个小孩,像一尊弥陀,都笑着称罗司令是“福将、福星”。

张辉回忆:“罗炳辉打仗极为勇猛。在周家岗战斗中,敌人已冲到距我们阵地150米,敌人有一个营,我们指挥所只有一个排。他坚决守阵地,伤亡很大,他自己拿起机枪猛射,待增援部队赶到才把敌人打退。”

据载,周恩来身高为1米70。从照片看,刘少奇略高于周恩来,张云逸则低于周恩来。笔者根据图片和参照,初步测量计算了一下,罗炳辉身高为1米88-1米90、张云逸为1米60-1米62。不过,考虑到拍照时的地形、前后位置和角度、穿着物的不同,以及测量照片的数量等,人物的高低均会有变化,因此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参考。

左起:新四军五支队政委郭述申、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司令员罗炳辉、副司令员周骏鸣。二师时期: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

再看看上面这张照片,新四军五支队的领导都是大高个子。罗炳辉、周骏鸣身高相似。郭述申脚跟踩位较高,张劲夫站位靠后,但两人应该也是高个子。据称周骏鸣身高约1米90,所以,罗炳辉身高1米90并非虚言。

后记:

罗炳辉身患严重的高血压,多次昏倒。1945年12月,在组织的督促安排下,罗炳辉在临沂休养。原准备安排罗炳辉去东北转苏联治疗。但在1946年1月3日,罗炳辉因高血压导致食道血管破裂,被送往临沂后方医院治疗。病重期间,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急电延安请求将其大女儿罗镇涛护送至其身边。在临沂休养期间,罗炳辉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康克清同志写了信,一方面感谢他们对本人以及女儿的关怀;另一方面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张云逸副军长和黎玉副政委于4月3日乘专机飞北平转赴延安,罗炳辉请他们转交所写的信。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写信提醒他注意身体,但他在同年6月仍坚持带病指挥战斗,最终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康克清的复信是由张云逸副军长和黎玉副政委带回的,等他们两人7月5日回到临沂时,罗炳辉已经去世了。

毛泽东给罗炳辉的亲笔信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因积劳成疾在山东临沂病逝,年仅49岁。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亲自为他送葬,称赞他为:“先锋战士,革命领袖”。周恩来为其墓碑题词:“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

毛泽东评价其“正派耿直”“很会打仗”。1989年罗炳辉被中共中央军委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共36名),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罗副军长炳辉同志之墓 (山东临沂) 

(浏览 27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