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发祥地

——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

左权县史志研究室 张俊平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于1937年11月15日进驻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直至1939年7月,一二九师奉调转移辽县桐峪镇。在西河头村驻扎达一年零九个月。西河头村成为八路军进驻辽县的第一村,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初创阶段进驻最早,时间最长的一块红色热土,享有“抗日游击战发祥地”的美誉。

193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式和任务》一文中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同年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作出决定:一二九师到晋东南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13日,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的石拐镇召开了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刘伯承师长传达了毛泽东11月9日给八路军的具体指示和关于一二九师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1月15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踏进了太行山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辽县西坡头村。

辽县素称太行山的屋脊,位于山西省东部,与河北省毗邻。县城在清漳河的上游,太行山的西麓,地势在2000米左右。县域大部分是秃山,农民每年所收无几,加上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国民党的敲诈勒索,人民生活非常贫困。但这一带群众基础较好,较少有日军的袭扰,是个比较安定的地方。

西河头村,位于辽县以西5里,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一二九师进驻西河头后,为了实现从红军时代运动战到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在这里举办游击训练班,把部队排以上干部和地方区以上干部进行轮训,学习游击战的具体战略战术。

游击训练班分团、营、连、排不同级别,训练时间每期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刘伯承师长是主要授课老师。刘复之时任刘伯承、邓小平秘书,他回忆说,刘师长特别忙,有时准备好的课程就要他去讲,告诉他讲课的重点。听过课的学员,都公认刘复之是老师。刘伯承讲课之余,抓紧时间总结前几次游击战的经验、教训,探讨深入开展游击战争的规律。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间里,用惊人的毅力,写出《论游击战与运动战》《抗日游击队四个基本任务》《抗日自卫队三个基本任务》《抗日军人和自卫队誓词》《击退正太路南进敌人的战术考察》等文章作为游击训练班的教材。在这些文章中,他根据阳明堡、七亘村、广阳等几次战斗的经验教训,初步总结了游击战的规律,指出了抗战中以游击战为主,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意义。他在《论游击战与运动战》一文中指出,根据日军的作战特点,“并见到我国领土的宽大,交通的不便,特别是在抗战的广大民众中繁殖游击战争条件之下,我们组织和进行游击战、运动战,以及游击战与运动战的适当配合,这在长期抗战的战略上,更有严重的意义。”

他在这篇著作里,还总结了机动作战的原则,即:

①寻找敌人的弱点,如其没有弱点,那就要创造敌人的弱点。

②集结绝对优势的兵力,来突击敌人这一弱点。

③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条件之下完成机动,使敌人不能救援其被突击的弱点。

④尽可能争取时间,来组织优于敌人的火力配系。这是我们机动的要求。但艺术的机动,还要求适时发觉敌人对我们的突击,而避免其将我压溃。”

这四条原则,正是刘伯承用兵的独到之处,是他对部属经常强调的。

刘伯承在《击退正太路南的战术考察》一文中形象地概括了游击队、自卫军和基干军队三者的关系:“我们的游击战争原是游击队、自卫军和基干军队三个成分有组织而艺术地配合行动,好像组成了我们打击敌人的手一样,游击队就是筋,军队就是骨,自卫队就是肉。”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要求各游击队在作战时要出奇制胜,要善于“利用地形和夜间,隐蔽地接近运动中或停止间的敌人,施以火力和突击会合的突然袭击。要作到敌人的炮兵还没有放到,骑兵还没有上马,机枪还没有开火,一下子就把他们解决,这才算是袭击的好角色。”

在西河头游击训练班教学期间,刘伯承师长还发明了许多新的游击战术。“黄蜂”与“麻雀”的战术,便是游击队克敌制胜的法宝。1937年11月26日,敌人以500多步兵、一连骑兵、六门迫击炮和两辆汽车,在范村附近向八路军侵犯。七七一团一连把全连人分散在十余里的广阔地面上,不时变换位置,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击。敌人无法对付这些散在十余里范围内,像小麻雀一样飞来飞去的战士们,只有等着挨打。这一仗,敌伤亡近百人,汽车被击毁一辆。

抗战初期,有些同志对中央提出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不太理解,认为跟日本人打几个大仗才“过瘾”,游击战是东跑西颠,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刘伯承师长总是用一些生动的实例,耐心地向干部们解释中央的方针,并在实际指挥作战中贯彻这个方针。

随后,西河头游击训练班按照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的指示,逐步演变为部队的参谋轮训班,随营学习,随队进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抗日英才,使西河头这个太行山上的小村庄,享有了“抗日游击战发祥地”的美誉。

李达在《辽县游击训练班》一文中说:“辽县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偏僻的小山城,就这样成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发祥地。”

(浏览 90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