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作战模式向“定制式作战”方向发展

未来作战模式向“定制式作战”方向发展确实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趋势。这种模式将信息化、智能化与精准化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定制、资源定制、区域定制、后勤定制等维度,实现从战略到战术层面的个性化适配,甚至可能将供给精确到单兵。以下从技术支撑、作战逻辑、潜在优势及现实挑战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支撑:定制化作战的底层架构

1. 战场物联网与边缘计算

单兵穿戴设备(如智能护目镜、生物传感器)、无人载具和武器平台通过5G/6G网络实时互联,形成“数字孪生战场”。边缘计算节点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本地化处理,实现单兵级信息定制(如实时推送敌方热区地图、威胁预警)。

2. AI驱动的动态资源分配

基于强化学习的作战资源调度系统(如DARPA的“马赛克战”项目)可实时分析战场需求,自动调配无人机蜂群、弹药补给或电子战资源,形成资源定制化响应。例如,通过AI预测单兵弹药消耗速率,触发无人机精准空投。

3. 增材制造与分布式后勤

前线3D打印站可根据任务需求快速生产定制化装备零件(如适配地形的鞋底模块、特种武器配件),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溯源,避免传统后勤的规模冗余问题。

二、作战逻辑重构:从“计划驱动”到“需求牵引”

1. OODA环的颗粒度细化

传统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从师/旅级下沉至单兵/班组级。单兵通过AR终端直接呼叫炮火支援或医疗救援,形成“微观OODA环”,而AI参谋系统则负责宏观协调,避免战场资源冲突。

2. 动态任务编组与能力拼装

类似“乐高化”作战单元构建:根据战场环境(城市巷战/山地游击)从云端“能力库”抽取对应模块(如城市战AI算法包、高原供氧系统参数),实现区域定制化部署。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已在此方向实验。

三、潜在优势:不对称战争的新杠杆

1. 成本效率颠覆

传统“钢铁洪流”依赖规模经济,而定制化作战通过精准投放(如为狙击手单独配置反无人机电磁脉冲装置)可达成“90%效能+10%成本”的非对称优势,尤其适合中小国家应对大国冲突。

2. 认知域攻防升级

信息定制可针对不同兵种实施定向心理战:向敌方坦克手发送虚拟现实恐吓影像,同时向我方步兵推送士气强化内容(如家人语音信息),形成“神经定制化战争”。

3. 灰色地带冲突适用性

在南海岛礁争端等低强度冲突中,定制化模块舰队(如临时加装激光眩目器的巡逻艇)能快速应对特定挑衅,避免战略误判。

四、现实挑战与破局路径

1. 技术脆弱性陷阱

单点故障风险:过度依赖卫星通信可能被反卫星武器瘫痪。需发展量子通信+低轨卫星星座的冗余网络。

AI伦理黑洞:自主武器系统的“定制化打击”可能违反区分性原则(如误伤民用特征目标)。需嵌入国际法合规算法层。

2. 组织文化惯性

传统军种的部门壁垒(如陆军与空军的数据格式不兼容)阻碍资源定制化共享。可借鉴商业领域“中台架构”,建立跨军种作战能力API市场。

3. 经济成本悖论

单兵级定制可能推高人均军费(如美军“下一代班组武器”项目单价超4万美元)。需通过模块化设计(如枪械通用化接口)和民用技术嫁接(如消费级AR眼镜军用化)降低成本。

五、现实案例与演进路线

乌克兰战场预演:乌军使用“Delta”态势感知系统,为每个炮兵连定制不同来源的情报流(卫星影像+无人机侦察+民众手机拍摄),实现“数据供应链”级别的定制化。

美军路线图:陆军“融合计划”(ProjectConvergence)已测试“72小时从卫星发现目标到前线打印专用打击弹药”的全链条定制流程。

中国探索:珠海航展展出的“作战云”系统支持按需调用不同军工厂商的无人机/巡飞弹,接近资源定制化形态。

结论:有限定制与混合模式的过渡期

短期内全面实现“单兵级定制”仍受技术成熟度与成本制约,但关键能力定制化(如特种部队装备、高价值目标打击链)将成为突破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80%标准化+20%定制化”的混合模式,通过AI辅助决策逐步逼近“精准战争”理想态。最终,定制化作战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军事哲学从“歼灭有生力量”向“控制复杂系统”的范式革命。

定制式作战

关于“定制式作战”,结合当前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可总结为以下核心要点:

一、概念定义与核心逻辑

定制式作战是一种基于任务订单的智能化作战模式,其核心逻辑是**“发布订单-智能分配-动态执行”:

  1. 任务订单生成:通过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如卫星、无人机、地面侦察)实时获取战场信息,形成可执行的攻击或防御任务清单。
  2. 智能分配机制:依托作战云系统或AI算法,根据目标位置、作战单元能力、资源匹配度等要素,动态分配任务给最优执行单位。
  3. 主动接单与协同:各作战单元既可被动接收系统分配的任务,也可主动共享订单信息,形成“需求牵引式”的弹性协作网络。

二、技术支撑体系

  1. 全域信息网络
    以星链卫星、5G/6G通信、量子加密等技术构建实时互联的战场物联网,实现“侦察-决策-打击-评估”闭环。
  2. 智能算法中枢
    • 运用深度学习预测敌方行动轨迹
    • 通过兵棋推演生成最优火力组合方案
    • 动态评估战损并实时调整任务优先级
  3. 人机协同界面
    士兵通过AR/VR设备接收可视化订单指令,并与无人系统(如无人机、机器人)协同执行高危任务。

三、典型应用场景

  1. 特种作战伏击(如乌克兰对俄军车队的伏击):
    • 通过星链卫星+红外无人机锁定目标
    • 小分队接单后快速规划伏击路线,结合反坦克导弹/巡飞弹实施精确打击
  2. 跨域联合打击
    • 将目标拆解为“雷达-动力-武器”等子系统,分派不同军种实施针对性毁伤
  3. 认知域对抗
    • 针对敌方指挥官生成“心理战订单”,通过AI生成虚假指令/全息影像实施干扰

四、优势与挑战

  1. 优势
    • 作战周期缩短50%以上(传统需数小时的任务分配可压缩至分钟级)
    • 资源利用率提升(避免传统“饱和式打击”的资源浪费)
    • 支持非对称作战(小型单位亦可对重型目标造成有效杀伤)
  2. 挑战
    • 情报安全风险(过度依赖卫星通信易遭电子干扰)
    • AI决策可靠性(复杂环境下可能产生误判)
    • 跨军种协同壁垒(需统一数据标准和指挥权限)

五、未来发展方向

  1. 量子计算赋能:提升大规模战场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
  2. 脑机接口集成:实现士兵与AI系统的意念级交互
  3. 全域数字孪生:构建虚拟战场镜像,预演定制化作战方案

当前,美军“穿透性制空”、俄军“智能火控集群”等实践均体现定制式作战理念。

(浏览 42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