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李克农﹑张闻天在一起。.webp)
李克农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情报和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被周恩来誉为我党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而李克农则是秘密战线的特工之王,是从未领过兵﹑打过仗的开国上将。毛泽东主席说:“没有他,党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收录了与李克农有关的条目130条。
中央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13册),收录了周恩来致李克农的电报﹑批语等共149件。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收录了与李克农有关的条目3条。
1899年9月15日,李克农诞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李克农根据党的指示,秘密转移到上海。不久,党组织派他和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打入徐恩曾把持的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在敌人内部成立特别党小组,李克农任组长,由中央特科指派情报科科长陈赓负责与他们联系。周恩来曾告诫他们:“我们得到这块阵地不容易,要尽可能守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暴露。”
1931年4月26日凌晨,李克农从钱壮飞的女婿刘杞夫送来的几封电报密文抄件和钱壮飞的亲笔信中获悉,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党中央机关面临全部覆灭的严重危机。李克农等同志机智果断地与敌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几经周折,李克农通过中共江苏省委,在中央刚刚建立的一个紧急备用的联络站找到陈赓,随即与陈赓一起,马不停蹄找到了周恩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立即同陈云商定对策,在聂荣臻﹑陈赓﹑李克农﹑李强等的协助下,当机立断,决定采取断然措施:一是立即通知中央机关﹑江苏省委机关﹑共产国际驻沪机关全部紧急转移;二是废止顾顺章所知道的中共党内一切秘密工作方法,掐断顾顺章所能接触的所有关系和线索。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中共中央实行了历史上少有的秘密大转移。毛泽东曾说:“李克农﹑钱壮飞等同志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们,当时许多中央同志包括周恩来这些同志,都不存在了。”
1931年秋,李克农奉命离开上海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他先后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李克农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率领侦察部队沿途进行地面侦察工作,并担任中央纵队驻地的卫戍司令,对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长征中的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根据形势我党决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李克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在毛主席决策和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下,李克农受命作为我党代表,两次深入东北军开展工作,在洛川同张学良将军举行了初步秘密会谈,与东北军达成五项局部性的口头协定,并建立了电台联系。毛主席称赞说:“李克农单枪匹马,搞得很好。”以后,他又陪同周恩来在延安同张学良谈判,取得成功。“西安事变”发生后,李克农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随周恩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建立西安红军联络处,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前,李克农离开西安到上海,任中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进行国共合作方面的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后,调南京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任办事处处长,协助周恩来和叶剑英,完成了许多紧急而繁重的任务。南京失陷前夕即去武汉筹建八路军办事处,并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和八路军总部秘书长,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我党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1938年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迁移重庆,桂林成为同华南、华东、西南乃至香港、海外联系的重要通道。李克农奉周恩来指示去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使我党在西南一带有了公开的代表机构和领导核心。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李克农奉命撤回延安,担任党的情报和保卫工作的领导职务,先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克农参与了对各地秘密情报组织的建设,派遣我情工人员深入到日伪蒋的党政军特机构中,获取了日伪的大量军政战略情报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情报,对配合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月,国民党被迫同我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在北平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李克农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叶剑英同志,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内战的阴谋活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针对内战在即的严重形势,对华北、东北、华东等地的地下情报组织布置了工作。
解放战争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李克农具体负责实施,使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
1948年,根据中央决定由中情部主管策反工作的指示,李克农参与策动了和平解放北平、湖南、川康、云南、西藏等地的工作,并成功地组织了国民党多起海空军起义和“两航”起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得到了中央的赞扬。
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李克农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陈云﹑彭真等16人,作为中国共产党正式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任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成员。下图为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颐年堂合影。前排左起: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毛泽东;二排左起安子文、李克农、彭真、周恩来、齐燕铭;后排左起:刘澜涛、陈云、徐冰、陆定一。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历任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
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期间,李克农在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对于外交部机构的建立、干部和人事的配备﹑机关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以及其他工作制度的确立,起了重大的作用。
1950年4月1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情报部二局﹑五局全体会议上讲话:要战胜敌人,就非有情报工作不可。战争需要情报,经济﹑外交也需要情报,否则,那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项工作是有伟大的前途的。并为会议题词:“二﹑五局全体同志:整编队伍 重新部署 开辟国外 坚持国内”。

1950年5月14日深夜,周恩来总理致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聂荣臻、杨尚昆,转报关于李克农病情的报告,并告李已照毛泽东指示于今晚“停止工作,入院治疗”。
1950年7月,外交部召开回国述职的外交官会议。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在会场表扬了李克农对外交部组建工作的贡献。他说:“我要克农同志来兼副部长,便是因为他解决干部问题有办法,有魄力。”
1951年7月,党中央派李克农赴朝鲜负责停战谈判工作。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外交政策,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和朝鲜同志一道同国际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团结了朋友,打击了敌人。在谈判过程中,李克农既坚定沉着,有胆有识,又实事求是,把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但由于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他的心脏病和哮喘病一次次地发作。周恩来总理派伍修权等替换他的工作,他却提出“临阵不换将”,带着重病请求坚持继续工作。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富有创造性地处理谈判中的各种问题,终于达成朝鲜停战协议,为朝鲜和远东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载,仅“(周恩来)为毛泽东起草致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电”的条目就多达54条,足见当时停战谈判情势之诡谲多变,诸赖前方后方密切配合,聚力而制胜矣。
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合影.webp)
1954年李克农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促成会议的成功召开,协助周恩来总理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7月21日,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7月23日,周恩来总理乘飞机离开日内瓦,回国途中访问民主德国和波兰﹑途经莫斯科访问蒙古。周总理委托李克农留日内瓦数日,做好代表团的结束工作。
1954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布《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联合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对日本关系的联合宣言》﹑《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中苏关于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中苏关于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联合公报》﹑《中苏关于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的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从集宁到乌兰巴托的铁路并组织联运的联合公报》。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代表﹑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阿·伊·米高扬在公报上签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彭德怀﹑李富春﹑习仲勋﹑李克农﹑伍修权等出席签字仪式。

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军衔命令》(第114号):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克农以上将军衔。李克农同时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礼堂举行。27日下午,陈云同志向大会宣布选举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结果。李克农与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邓小平﹑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云等97人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6年10月12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军事友好访华代表团团长卓荣铎·纳特·乔杜里中将和全体团员。接见的时候,在座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谭政大将﹑李克农上将﹑李达上将﹑萧向荣中将。

1957年10月25日,周恩来总理到北京医院看望李克农。四天后李克农仍然昏睡。周恩来吩咐医务人员:你们大胆治,只要尽了力,没有理想结果,不要你们负责。
1960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前往李克农家中,探望慰问病中的李克农,并合影留念。
﹑童小鹏﹑李冰(李克农女儿);后排左起:邓颖超﹑周恩来﹑李克农。-781x1024.webp)
1961年1月6日,李克农的夫人赵瑛因病去世。9日下午,邓颖超女士致慰问函予李克农:
克公同志:今日午后是否稍作休息?死者已矣,而对生者倍加令人悬念哟。送上淮安特产馓子一盒。另解放前后茅台酒各一瓶。酒主要供你招待佳婿和儿女辈。你可在监督之下定量限饮少许为盼!匆草专致衷心慰问之意。并祝安好!

克公同志:知道您从上海返京后,体力精神更好些,我们都很欣慰。想去拜望,尚未如愿。送上四川出产的柠檬5个,请收。我的健康,近来又有进步,知注附告。匆祝全家安好!

1962年2月9日新华社讯: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李克农上将于1962年2月9日晚九时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六十四岁。李克农同志治丧委员会已经组成,主任:周恩来;委员包括:邓小平﹑邓颖超﹑王稼祥﹑孔原﹑叶剑英﹑刘伯承﹑刘亚楼等,共55人。李克农同志逝世以后,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上将等曾前往协和医院,沉痛地向李克农同志的遗体告别并向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2月11日下午,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陈毅﹑李先念﹑谭震林﹑乌兰夫﹑陆定一﹑罗瑞卿﹑习仲勋﹑李维汉,以及解放军高级将领谭政大将﹑王树声大将﹑许光达大将﹑刘亚楼上将﹑张宗逊上将﹑彭绍辉上将﹑张爱萍上将﹑杨成武上将﹑杨勇上将﹑傅钟上将﹑甘泗淇上将﹑李聚奎上将﹑陈士榘上将﹑李志民上将等,先后前往北京医院,向李克农同志的遗体告别。

2月13日上午,首都各界人民两千五百多人在中山公园中山堂隆重举行公祭,追悼李克农同志。公祭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祭,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真﹑陈毅﹑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乌兰夫﹑陈伯达﹑罗瑞卿﹑习仲勋陪祭。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致悼词。周恩来在悼词中专门加了一段不寻常的话:李克农同志是我党我军政治保卫工作的组织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了斗争,同为革命而壮烈牺牲了的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对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2年2月1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登了董必武同志悼念李克农同志的七律挽诗和阿英《哀悼李克农同志》一文。
1962年2月16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登了杨至成上将所作的七律:悼李克农同志。
196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李克农长女李宁的文章:悼念父亲——李克农。
1989年9月1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杨尚昆同志撰写的文章:丹心留人间 勋业传后世——纪念李克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198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耿飚﹑黄镇﹑王幼平﹑韩念龙﹑何英﹑郑为之联合署名文章:怀念李克农同志。
出版有:

以一首七律为结语,并赞曰:
谍战之王李克农,
狼巢虎穴斗群雄。
开城坐镇呕心智,
谈打息兵著策功。
情治获勋封上将,
房谋杜断弼周公。
操劳过度君先逝,
董老挽诗最恳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