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毛泽东赞张经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

张华川

毛泽东赞张经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

文/李金明    

从延安出发,赴华北前线执行任务

张经武,1930年入党,1931年底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历任连、营、团长,军委教导师师长、军委纵队参谋长、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等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经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首长的耳提面命,能深刻理解中央的指示精神,圆满地完成中央布置的任务,得到了大家认可。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改变政策,由过去的“反蒋抗日”变成“逼蒋抗日”。8月14日,毛泽东写信给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首领,呼吁他们共组联合战线。不久,张经武领命携带毛泽东多封亲笔信,作为红军代表,绕道上海,先后赴山东、天津、北平、绥远,会晤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天津两任市长张自忠和萧振瀛,以及宋哲元、傅作义等,向他们解释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在北平,张经武与国民党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取得联系,向其转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并与其长谈,坚定了其抗战的信心。宋哲元特别任命张经武为冀察绥靖公署少校参谋,让他作为自己与毛泽东之间的联系人。此后,一批共产党员得以进入第29军。1937年7月7日,面对日军的进攻,第29军打响了全国性抗战的第一枪。历史充分表明,张经武圆满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

1938年5月6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长江局:“山东游击战争战略意义重大,决定派张经武到山东去工作。”随后,张经武带领一批从红军大学、抗大毕业的干部百余人开赴沂蒙山区,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并担任指挥(司令员)、参与领导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

1950年1月2日,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针对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制造“西藏独立”的企图,致电中央及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等人:“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按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部署,刚从西北军区参谋长改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的张经武,立即协助西南军区领导搜集有关西藏的情况。6月,张经武到北京参加会议,会后留京被毛泽东任命为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9月,又兼任军委办公厅主任。

中南海内受命准备赴藏,毛泽东面授机宜

1950年,西南局和西北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根据中央“多路向心进兵”部署,以第18军为主力的人民解放军兵分四路向西藏进军,并于10月取得昌都战役的胜利。1951年2月,西藏地方政府决定正式派出代表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和谈。张经武与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第18军军长张国华、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志远4人作为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参与谈判。

4月29日,谈判正式开始,最终就西藏和平解放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据当事人、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的秘书刘振杰回忆:协议签订后的一天,毛泽东一个电话打到军委办公厅,通知张经武,准备派他去西藏。大家都知道西藏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但张经武明确表示:服从中央安排。放下电话,张经武对办公室几个人说:主席叫我去,我就去!

1951年5月23日,中南海,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前排右起:李维汉、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后排右起:李济深、朱德、陈云、阿沛·阿旺晋美。

在中南海紫光阁,周恩来向张经武交代了赴藏任务,并指示外交部、军委总情报部所属联络部为张经武出行,作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张经武了解到,1951年1月2日,年仅16岁的十四世DL就和部分噶厦官员离开了拉萨,到达西藏亚东东嘎寺,组成“亚东噶厦”。亚东与锡金、印度毗邻。东嘎寺距离边境乃堆拉山口仅40余公里,DL一日之内便可越山出境。劝说DL返回拉萨、动员他早日宣布拥护《十七条协议》,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当时去西藏亚东有两条路线。一是路线从成都经拉萨到亚东,从东到西要翻越14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涉过多条河流,才能到亚东,时间大概三四个月。另一条路线就是从香港乘飞机到新加坡、转机到印度加尔各答,再到亚东,大概一个月时间。

张经武离京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单独接见了他。在分析《十七条协议》签订后西藏的形势时,毛泽东说:“从DL带给我的信看,他不会很快就逃亡国外。但DL年幼,他周围一些人会竭力煽动他向国外跑。几天前,中央军委已经下达了进军西藏的训令,但18军从昌都入藏还有一些准备工作,抵达拉萨要几个月以后。”

张经武说:我提前出发,不等了!

毛泽东点点头,又说:两份协议的附件,属于机密,不能发电报,只能由你亲自带给达赖和“亚东噶厦”看。还有我给他的亲笔信。先要争取他表态拥护协议,然后是逐条地落实协议。

张经武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看到信的最后写道:“我特派张经武代表同你的代表们一道前来你处,以资联络。如你有需要他协助的地方,可随时与他接洽。

张经武将毛泽东的亲笔信郑重地放在胸前,向毛泽东敬礼告别。

张经武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在交谈中,他看得出,在共和国领袖心中,西藏这块广袤、古老的国土分量有多重。

   

成功敦促达赖拥护《十七条协议》,布达拉宫广场首次升起国旗

1951年6月13日,张经武一行20余人登上南下的火车。1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详细报道,并配有大幅照片。中央赴藏代表前往西藏亚东的消息,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的热切关注。

6月17日,张经武一行到达广州。在那里,他们了解到:去印度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须乘飞机去新加坡中转,为统战工作准备的70余箱礼品无法托运,只能乘船,但时间较长,大家被迫在广州停留。张经武了解到,7月1日从新加坡飞往加尔各答有10张票。张经武果断决定:6月30日,由他率第一批人员先飞新加坡。随行人员有机要秘书、警卫人员;噶厦派出的三名代表凯墨·索安旺堆、土丹旦达、桑颇·登增顿珠及汉语翻译尧西·彭措扎西;中国驻印度政务参赞申健及外交部英文翻译。因为机票有限,助手乐于泓(公开身份为18军联络部部长)只能晚走一周。其余军委办公厅、联络部派出的9人押送礼品从香港乘船,经缅甸抵印度。

7月1日,张经武一行人,从新加坡乘飞机转印度加尔各答;4日,乘小飞机抵达西里古里,然后乘汽车到达印度边陲小城噶伦堡。到达后,他不顾劳累,出席西藏地方政府驻噶伦堡商务代办处和西藏巨商举办的欢迎宴会,约见了有影响的西藏各界人士,接受了当地新闻界的采访,出席了中华学校举办的欢迎会,还参观了50公里外的大吉岭,利用这些场合宣传《十七条协议》。10日下午,助手乐于泓抵达噶伦堡与张经武会合。11日下午,张经武一行冒雨离开噶伦堡。由于山路塌方,一路颠簸,当天晚上才抵达锡金首都甘托克。

7月13日,张经武一行骑着骡子走走停停,终于到达中锡边界处海拔4700多米的乃堆拉山口。张经武虽然高原反应强烈,感到胸闷、头痛,但他从山口向四周眺望,深深吸了一口气,高兴地说:“我们进入祖国领土了!”当晚,张经武一行夜宿在山口下行5公里外春丕淌、英国人留下的驿站。14日,张经武一行参观了乃堆拉山北侧半山上、始建于18世纪的噶举寺、在切玛村见到了前来迎接的噶厦官员。之后,前往亚东首府、秀丽幽静的下司马镇。15日,首席噶伦然巴·土登贡钦等4人前来驻地拜访。几位噶伦提出,会见达赖喇嘛要举行“升座”仪式。张经武拒绝了这种君臣相见的仪式,并由乐于泓严肃提出:“见面仪式必须表示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和尊重。”几位噶伦只得作罢。

16日,张经武从下司马镇前往10公里外的东噶寺会见达赖,一路骑马两个多小时。他按照礼仪献上哈达,向达赖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和两份协议附件,介绍了和谈情况,以及《十七条协议》和附件的主要内容。达赖话语不多,对张经武的谈话频频点头,但对于《十七条协议》没有表态。他最终表示7月21日离开亚东,返回拉萨。17日,张经武要郝广福用密码给中央发报,报告情况。因为没有自带电台,只得通过噶厦电台转发。

为确保达赖如期返回,7月21日,张经武和乐于泓专程二次前往东嘎寺为达赖送行。达赖当时态度还是积极的,他特地从马厩里选了两匹枣红马,送给张经武和乐于泓骑用。

7月23日,张经武一行骑着马向拉萨进发。经过16天的行程,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拉萨。刚到不久,3名汉人来到张经武驻地“赤门府邸”,张经武接见了他们。经过交谈,知道为首的迟玉锐是共产党员,公开身份是青海寺院劝和团秘书。3人实际身份是军委联络部青海联络站成员。共产党员程广惠是迟玉锐的夫人,又是机要员,负责密码。李铭为报务员。这3个人还携带了一部15瓦小电台。张经武安排3人与他们同住,8月10日尝试着用这部电台直接给中央发报,取得了成功。这是张经武到达拉萨后第一次直接联系上中央。他在电报中汇报了亚东和拉萨的情况。事后,他高兴地给3人记大功一次。

要达赖表态拥护《十七条协议》、噶厦协助解放军进军西藏各地、使滞留青海的十世班禅顺利回到日喀则等,是张经武进藏后的主要任务。张经武和乐于泓开始每天分别走访噶厦四品以上官员。根据中央指示,参照历史惯例,他向拉萨的三大寺和大、小昭寺僧人及贫民、乞丐发放布施,拜会宗教界重量级人物,向他们宣传、解释《十七条协议》的内容,培养他们和祖国的感情。同时,将进入拉萨后及沿途情况,包括与驻拉萨的印度、尼泊尔等商务人员接触情况拟电报上报中央。

1951年10月18日,拉萨色拉寺,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在18军先遣支队官兵陪同下前去发放布施。

9月29日,张经武代表毛泽东主席向达赖喇嘛赠送礼物。并再次敦促他对《十七条协议》表态,但仍无结果。

10月1日,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张经武冲破地方政府重重阻挠,决定在布达拉宫南广场上与解放军先遣支队共同举行庆祝大会。这天,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西藏地方政府及三大寺均派代表参加。张经武利用这一机会,向世界宣布:西藏从来就是中国的西藏。

10月24日,在张经武多次督促下,DL终于以西藏地方政府和他个人的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发去拥护《十七条协议》的电报。

10月26日,第18军主力抵达拉萨,当地各界人士2万余人举行盛大集会,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以及西藏地方政府6位噶伦、代理噶伦在郊外检阅了部队。

毛泽东指出:张经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

1951年10月9日,拉萨大贵族噶雪·曲吉尼玛家,张经武(左3)、先遣支队司令员王其梅夫妇(左1、2 )、18军联络部长乐于泓(左4)与嘎雪巴夫妇(左5、6)合影。

第18军主力和独立支队进入拉萨后,1951年12月,西南局和西北局进藏的两个“工委”也合并成一个工委。张经武作为中央赴藏代表的任务已经完成,拟按原计划返回北京。但是,由于两工委合并后,急需在西藏上层统一战线、统一步骤等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步伐。随即,中共中央1952年3月7日电示:张经武留藏工作,兼任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谭冠三、范明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副书记。从此,张经武的“赴藏代表”就改成了“驻藏代表”,成为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唯一一位由毛泽东亲自选派的中央人民政府驻当地代表。

张经武担任工委书记后不久,拉萨就发生了“人民会议”事件。1952年3月31日,两名司曹洛桑扎西、鲁康娃煽动、组织了2000多人,武装包围了张经武驻地,这个“人民会议”还专门写了请愿书,交噶厦转交张经武,要求解放军撤出西藏,还举行了示威。从4月1日起至22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亲拟了12份电文给张经武为首的西藏工委,指挥他们和上层分裂势力进行斗争。13日,张经武带着一名藏语翻译和两名保卫干部,不顾生命危险,登上布达拉宫,当面要求DL下令撤销两名司曹的职务、取缔“人民会议”。4月27日,DL不情愿地下令撤销了两人的职务。5月1日,噶厦发布布告,宣布“人民会议”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4月28日,西藏“两大活佛”之一的十世班禅在西藏工委有关负责同志护送下,经过4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拉萨。西藏的民族团结出现了新局面。

1953年3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张经武同志不只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此评价给了张经武在藏工作期间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

张经武在15年涉藏工作历史中,参与签订的《十七条协议》,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明确宣示了新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他奉命主持的民主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的社会制度;他参与成立的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从而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1955年7月30日,针对达赖向毛泽东提出更换中央驻藏代表的口头请求,毛泽东亲自签发任命书,任命张经武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任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并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上刊登。毛泽东以委婉的方式回应了这个请求,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外界宣示:张经武是我最信任最得力的干部,谁也不要怀疑!同年9月,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授衔、授勋仪式,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了仪式,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授衔命令,张经武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成为西藏地区唯一一位三枚共和国一级勋章获得者。■

(本文得到张经武、乐于泓亲属的帮助,并参考了2023年9月公开发行的《中国的世界高原  西藏记事(1949-1959)》上册,特致谢意)   

(浏览 166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