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璋将军在空军

北京瞧办主任

王秉璋叔叔是我父亲的老战友老首长,其夫人史导阿姨是我妈妈的老乡好姐妹,我怀念曾经多次见到他们的慈祥面孔和记忆。缅怀是一种情愫!

全力以赴建设空军的岁月

(以下文字里括号里的都是王秉璋老将军的亲笔添加的)

1949年9月14日,王秉璋奉命到达北平,向[周总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报到。9月15日晚到中南海,[在西花厅]晋见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周副主席指示他:你今后在空军司令部工作,现在就去了解情况。王秉璋受领任务后,立即同军委航空局有关同志交谈了解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人民空军的一系列指示,并立即着手工作。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肖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

王秉璋作为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陆军将领,一下子转到空军建设上来,各方面都要转很大的弯子。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不遗余力地工作。他既要直接领导司令部的工作,又要积极协助、紧密配合司令员、政委的工作。刘亚楼对他十分信任,除政治工作外,责成他对其他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管起来。

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建立6所航校的方案刘亚楼确定必须于12月1日开学。王秉璋组织各部门紧张地投入这一任务[十二月一日开学的保障工作:如:],对航校的组织编制,开办经费的分配,设备器材装备的分配、运输,物资给养的供应,同地方政府洽商解决营房等等,都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保证了按时开学。11月11日,中央军委宣布:空军领导机关成立;军委航空局着即取消;任命常乾坤为空军副司令员兼军事训练部部长,王弼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工程部部长。当月,由刘亚楼、常乾坤、王弼、王秉璋联名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航校教育计划、伙食标准等。这些报告都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各航校第一批学员经过六个月紧张的理论教育和飞行训练后毕业。

王秉璋协助刘亚楼,一面抓航校开学、训练,一面抓机关建设。他一再要求大家:努力学习航空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结合空军情况],以战斗姿态进行工作。他在12月司令部的三次会议上一再强调:要建立规章制度,建立集体办公制度,建立例会制度;要制定计划,开展业务;要确定工作关系,规定办公秩序和学习、生活秩序;作风必须紧张、快速,一般性问题,必须24小时内完成,急事急办,[认真落实刘亚楼司令员提出的:有事必办,〕有问必答。后来,他又提出:机关工作要有预见,有计划;要抓住中心工作,照顾经常性工作;要明确分工和责任,要有登记、有研究。机关了解情况要用于部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1950年4月3日,他主持召开空军第一次通信工作会议,提出了“通畅、迅速、准确、及时、科学、秘密”的通信工作要求。(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49年第5卷第1件,1951年第1卷第10件①第9卷第1件和《空军大事典》。)

7月12日,经总政治部批准组成空军党委。王秉璋为党委委员、常委。

为了继续组建新的航空兵部队,需要尽快解决大批装备。空军各部队、各航校、各部门的装备订货:统由王秉璋归口办理。1951年7月13日,王秉璋随总参谋长徐向前赴莫斯科商谈空军装备订货。(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1年第10卷第1件。)共计解决各型飞机242架,另有372架米格一9飞机需改订米格-15歼击机。此事在我国[同苏方]商谈时已得到苏方同意,但到莫斯科谈判时,苏方又坚持要[仍只]给米格一9。王秉璋为此「提出:这是你们国防部已经答应过,给我国的呀!]同苏方发生争执。苏方报告上面后,斯大林决定,全部[依米格-9数额换成]给米格一15,并且不再加价。(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1951年6月23日,刘亚楼、吴法宪、王秉璋向聂荣臻和毛泽东〔主席]再次提出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计划。6月24日毛泽东批示:“刘亚楼、吴法宪、王秉璋同志:六月二十三日你们给我的报告收到了。我同意你们这个计划。望你们按此计划进行……是为至要。”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1年第2卷第1件

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以后,王秉璋经常去前线了解情况,指导作战。1952年2月18日至3月20日,王秉璋在前线30天,即给刘亚楼等连续发电20多封,反映部队情况、空战情况和战术研究问题。此次他同各方商量研究后,确定了打击敌“F-86’[大机群]作战方案,并于3月9日电报刘亚楼等。这一方案的实施,获得良好效果。这段时间王秉璋有时遇到紧急重要问题,为避开敌人耳目[敌机截击],要在傍晚乘飞机去朝鲜战场,召开紧急会议之后,立即返回向刘亚楼和周恩来汇报,得到指示后[当夜]又马上到前线进行传达布置,有时一夜之间往返两次。

1952年4、5月间,美国侵略者借口战俘问题:拖延停战谈判。5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空军歼击机部队,全部加打一番。王秉璋参加会议、受领任务后,立即同有关方面进行研究,制定作战计划,并于5月20日同吴法宪联名写信向在杭州养病的刘亚楼汇报。24日,刘亚楼写信给王秉璋,表示“完全同意”他提出的“整个计划和布置”,认为“考虑得很妥当”,待“主席正式批准了,立即开始实行”。而后对其繁忙的工作十分关心,信中指出:“你们最近连续通宵达旦,如果再搞垮一两人,工作会成大问题,对工作会十分不利,必须真正警惕起来。”(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2年第46卷第4件)

作战计划经刘亚楼同意报请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批准后,6月4日召开了空军党委第七次扩大会议,接着又召开作战会议。王秉璋代表常委在这两次会议上就作战计划及相关的问题作了报告。他首先传达了中央和军委对形势的分析和我们的对策,然后对“加打一番”作了全面部署,包括总的任务安排,人、机补充,作战要求,指挥机关人员的轮番见学,战备训练中须要注意的问题等。他强调指出:“加打一番,是锻炼空军部队战斗力和指挥机构指挥能力的最好机会。实行得好坏,对我国空军建设关系极大,是走向’有战斗力的空军’、’有指挥能力的机构’的建设过程中最关重要的一段路程。必须全空军动员,全体同志全体党员奋发努力。因为作战,打乱了部队和航校的建制,打乱了训练计划、建军计划,亦是不应考虑的,只要锻炼出几十、几百个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一切损失,在未来的几年中,都可以弥补。”(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2年第1卷第2件,第57卷第4、第5件。)

同年6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侵朝美军轰炸朝鲜北部水力发电系统的计划。中央军委向空军发出新的作战指示。王秉璋受中央军委的委派,(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2年第84卷第2件。)于7月7日奔赴前线,向志愿军司令部和空军联合司令部传达了军委的决定,并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了保卫重要目标的作战方案。上报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后副总参谋长粟裕7月30日批示:“已经主席七月二十八日批准,同意此项部署。特此转达,此致空军王参谋长。”(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2年第84卷第2件。)此项新的作战计划下达后,空军部队打了不少漂亮仗,从8月至12月,敌我飞机损失比例为3:1,保卫了重要目标的安全和主要交通线的畅通。

空军部队一批批组建,一批批投入紧张的战备训练。1951-1952年间,飞行失事一度十分严重。王秉璋同训练部参谋长李东流等多次研究[提出: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训练方针和减少事故问题,并且花了很大功夫,下部队了解情况,查明原因提出措施。1952年8月,他在空军第一次飞行安全会议上作报告和总结,分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预防事故的具体办法。空军普遍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立功运动。(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2年第8卷第1件、第3件、第4件、第11件。)

1953年1月3日,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发出朝鲜战场“防敌侧后登陆对空军作战工作的指示”。刘亚楼、常乾坤、吴法宪、王秉璋当即决定,由王秉璋制定空军反登陆作战计划。王秉璋于5日奔赴[丹东空军]前线[指挥所],与空军联合司令部精心研究后,亲笔起草、提出作战计划,经刘亚楼等同意后,由王秉璋[的名义]上报军委。

副总参谋长黄克诚2月5日向毛泽东[主席]报告后,毛泽东2月8日批示:“照办”(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76卷第16件、第85卷第5件。)后因中朝方面做了切实准备,敌人的图谋未能施逞,同年2月6日,中央军委任命王秉璋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同年3月6日,王秉璋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回国之前,周恩来要他留下来同苏方谈判空军装备订货。因为事前没有准备,他特地于12日写信给刘亚楼:“请将通报空战战术特辑及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及参考书各送一份来。”又说:“飞行安全的总结问题,如果准备好了能在四月上旬或中旬开(会)更好;否则是否推迟一些,以便能有充分准备。”“作战准备问题及组成新部队等问题,请何(指副参谋长何廷一)再详细检查一次,免出漏洞”。(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36卷第3件,)23日,刘亚楼给王秉璋回信,在说“谈判时如果进入了’已经报告明其他问题后提出:上级’、’等候上级指示’的阶段,则请你能主动提出提早回国,最重要的是家里没有你在,实在抓不开。(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36卷第2件)经过王秉璋努力,苏方同意中方共购买各型飞机673架以及发动机、军械、弹药、雷达等武器装备。

同年4、5月间,朝鲜前线空战出现不利情况,敌我飞机损失比例由1、2月的1.64:1和2.5:1变为4、5月的1:1.4和1:1.5。为此,王秉璋迅速奔赴前线[丹东空联司指挥所]。从5月25日至6月2日,他不分昼夜紧张工作,找各级指战员和地面保障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查看实物,翻阅资料,开会研究,及时找出了失利的真实原因,提出了正确的对策和有力措施。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他在空军联合司令部5月31日召开的团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报告。他首先指出:我们“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主要目标的保卫任务,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是有很大成绩的。”接着,他从敌我双方的情况,分析了4、5月份战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对我方的主观原因方面,他指出:“一是组织性、集中性和协同动作做的不好。力量没有集中使用。总兵力对比是我四敌三,但在作战中则多次是我一敌一,或我一敌二甚至敌三、敌四,以致造成我方损失增大;二是编队长机、中队长机指挥能力低;三是研究敌人,及时改变对策不够:四是起飞晚,以致有时我机在高度、速度、编队和机群集结诸方面尚未全部做好的情况下,单批中途与优势敌人作战,[遭遇,〕被迫分散退出战斗和返航,遭受损失;五是射击效果不佳;六是情报工作和指挥业务赶不上前线「作战〕需要。”最后他提出:“必须以大机群作战为主,改善指挥,改变战术,集中兵力协同动作,打有充分准备的仗。实行多梯多层、大纵深的大编队作战,……采取以多胜少战法,牵制这批打那批,或突然打先头,再各个击破后续之敌。防止敌人对我出航、返航的袭击和从云内、海上向我突袭:这就要从起飞早晚、高度、速度、出航方法、队形和战斗队形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达到集群作战的时间、空间问题上做文章。”他以48机菱形部署为例,做了具体计算安排,说明“这样的机群要击破它不太容易,它要进攻则是有力的。”末了,他强调指出:“要强化对敌我作战情况的研究,要充分、具体、深入地研究纠正泛泛的、一般的、肤浅的总结的不良方法,把研究敌人、研究自己的工作提高一步,再提高一步。”(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79卷第1件、第2件,第164卷第O12件。)

空军党委立即印发了王秉璋的这个报告,并说明:空军党委“认为王秉璋同志在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二日期间的工作活动和他……在空联司团以上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是正确的”,“责成联合空军党委及其所属各师党委认真研究,切实贯彻”。@此后,从6月中旬起至7月27日停战,我军共战斗起飞117批、994架次,其中338架次进行了空战,击落敌机25架,击伤5架。我军损失较小。

1953年初,王秉璋在空军党委会和参谋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1)要以组织和保证飞行训练任务战斗任务和发展任务的完成为总方向;以适当健全[组织进行]在职机关干部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短期集训、及时深入地检查总结为总方法。(2)要健全组织,分工负责。各级完成自己应负的任务。(3)要确定编制。有计划地按编制增加、调配干部。制定职责,学习职责,消除工作上的关系紊乱。(4)要学战术,学业务。接着,他对1953年的作战、训练和建设任务作了说明。尔后进一步提出:必须“以最大的精力,完成作战任务,建立指挥机构,强化对空情报及通讯联络;”“围绕中心任务,把各部门的工作组织起来并从完成中心任务中把业务建立起来;”“深入下层及时检查,发现、总结典型,推广全军,改善作风;“抓紧战术和业务学习。”(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14卷第4件。)

同年7月,王秉璋根据刘亚楼确定的训练方针在空军第二次飞行训练和飞行安全会议上作题为《提高飞行训练质量,保证飞行安全,完成飞行训练任务》的报告,对部队、航校飞行训练状况、成绩和飞行安全状况作了总结,同时着重阐述了“正确制定训练计划”和“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的意见。(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9卷第3件、第4件。)同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形势起了变化。8月8日,王秉璋主持召开各军区空军领导人会议,研究停战后空军的部署调整和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总结问题。8月28日,空军司令部发出总结实战经验的指示。9月28日,王秉璋在空军党委第九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五年建设计划、定员定额、一九五四年预算等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空军五年建设计划(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1第7件)。

同年10月,王秉璋“遵照彭(德怀)副主席当面指示的设防部署原则”,组织有关部门拟定了《关于空军的设防和今后修建机场的报告》,(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169卷第7件)对空军的任务、部署和全国机场的建设提出了方案,经党委同意[讨论通过]后上报。

在空军的任务、部署调整和五年建设计划确定之后,空军的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继续抓紧进行。王秉璋组织机关拟订了1954年的训练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和要求是要把基本飞行技术搞扎实,把复杂动作「气象、夜航等]高级课目学到手,向高级飞行技术迈进。刘亚楼、王秉璋、常乾坤、吴法宪将计划上报后张宗逊副总长批示:“王秉璋等同志专门谈过,可以同意,请彭副主席一阅。”彭德怀阅后无意见。1954年1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批复同意(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4年第42卷第1件)。同年1月,王秉璋在航校教学先进代表会议上讲话,强调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广泛交流和运用,对于保证各航校训练任务的完成和航校工作的进步与提高将有极大的意义。”他要求“领导者,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经常地密切地联系群众,了解、认识、研究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抓住典型,以此推动全军工作的综合提高。(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4年第23卷第2件。)”同年3月,他代表党委在机务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了机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保证中央领导人和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专机的航行安全是个重大的问题。这项工作多年都是由王秉璋负责的。1954年8月、10月、12月,空军对英国工党代表团、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的专机航行安全问题都及时作了报告。周总理8月9日在一份报告上批示:“告王秉璋副司令员负责掌握该飞机航行情况,并令值班参谋随时注意上报。王秉璋在工程部外场部协助下,抓专机工作十分认真细致周到,从人员、气象、调度、指挥、通讯、飞机、机场到对空敌情监视、警戒,每个环节都亲自布置,检查、验证,尤其对毛泽东【主席]的专机,飞机准备好后,一定要自己[先]乘坐[在北京上空飞三圈,]试飞,确无问题后,飞机铅封,加强警卫,直至起飞。工程部外场部部长张开帙说,最初搞专机,是因为毛主席为节省时间,很早提出要坐飞机到各地视察。[听说,毛主席曾诙谐地向周总理提出,你们对我应平等待遇嘛,叫我也坐坐咱们的飞机。】刘亚楼同王秉璋等人考虑商量,早晚总要让毛主席坐飞机,所以要赶快做好准备。于是王秉璋找张开帙商谈改装飞机的事。王秉璋谈得很具体、很细致,什么位置放小桌,什么位置放沙发什么位置装什么灯。谈到安装软床时,王秉璋[向注东兴同志请教过〕说:主席不睡软床了,要设一个硬板床。第一架专机就这样诞生了,以后逐步发展为专机大队。开始都是王秉璋亲自抓,以后逐步形成了一套程序,各司其职,严格要求,但许多重要的专机飞行,王秉璋仍然亲自抓。(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4年第110卷第2件和张开帙的说明。②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5年第3卷第1件及《空军大事典》。)

同年11月,空军参加总参谋部组织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叶剑英元帅任总导演,王秉璋任助理导演兼空军集团军司令员。空军参加各型飞机199架:除军委空军、沈阳空军、兰州空军及空军第二军、第三军主要领导干部外,还有30个师团单位,总计参演9263人。由于精心组织,演习十分顺利。(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3年第79第1件、第2件,第164卷第212件)

1956年1月,王秉璋在空军战斗训练会议上讲话,(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6年第5卷第9件。)着重论述了对“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保证安全”训练方针如何理解和执行的问题。其中,对学习苏联空军问题,他具体分析了我国空军与苏联空军的情况异同后说:“以苏联空军的提纲、进度一成不变地施之于我国空军,便必然会有若干问题。在目前我们还拿不出整套教学文件的情况下,仿效苏联空军的教程、教范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却不是好办法。应该从我国空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紧密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正确地仿效和运用。”同月,王秉璋在参谋长会议上作总结,对参谋长组织领导战斗训练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加强防空作战和机关业务训练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6年第98卷第3件、第2件。)

同年5月,王秉璋代表空军党的监察委员会在空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作监察工作报告。随后,经空军党委一届一次全会选举和中共中央批准,王秉璋任空军党委副书记、监委副书记。

同年9月,王秉璋在防空作战与指挥所训练经验交流会上,强调合成训练的重要性。他说:“从训练和作战中证明,今后要打好仗,就必须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抓紧合成训练。在训练中,要把苏联的条令和我们的经验结合起来,成为更完备、更切合实际的经验。要有意识地考虑[研究]这些问题,加以试验比较,进一步研究。在合成训练中,还可以加强各部门各种人员之间的协同动作。搞好协同动作,是我们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关键[之一]。”(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6年第111卷第7件)

同年12月,王秉璋在飞行训练会议上讲话,他首先肯定1956年部队训练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接着指出存在“进度仍然不稳”“训练过的科目夹生不扎实、不巩固”和“进度复杂化”等问题。他提出:“为了提高飞行训练的质量,能够把各课目、各练习真正作扎实、作巩固,能够把射击、轰炸、拦截空战等战斗使用课目的训练开展起来,能够开始系统地进行战术训练,并且能够避免进度的复杂化,从而为减少各种工作的忙乱情况创造条件,为保持战斗力,“从经常保持和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着创造条件”,眼,将训练进度划成几个阶段。”(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6年第46第3件。)

1957年2月29日,中央军委第99次会议决定空军和防空军合并。3月26日,中央军委公布空防合并后的空军领导干部任职名单,王秉璋仍为空军副司令员。4月24日,国防部公布又一批干部配备名单,王秉璋仍兼空军司令部参谋长。5月15日,空军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王秉璋当选为常委和副书记。6月13日,中共中央批复同意空军党委组成。6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空军党的监委组成,王秉璋任监委副书记。

原空军党委分工,王秉璋一直负责“军事行政工作方面的协同动作”和“司令部、工程部、修建部订货部的工作”,并确定在刘亚楼[因病因事外出]不能直接主持日常工作时,“党委讨论军事行政方面问题时,由王秉璋同志主持”。空防合并后,空军党委常委于1957年5月22日确定:“刘亚掌管全盘工作;吴法宪掌管政治工作方面的以及党委的日常工作;王秉璋掌管军事方面的工作;成钧掌管作战、防空方面的工作。防空工作同样属军事工作的范围,从作战防空工作范围来说,由成钧负总责,从整个军事工作范围来说,由王秉璋负总责。”后来,常委又一次研究分工调整,确定王秉璋仍“掌管军事行政方面的工作,对军事方面的工作拉总。”(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7年第16卷第1件、1958年第4卷第63)

1957年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作重要批示“全力以赴,务歼人侵之敌。”同时指示:“请考虑我空军一九五八年进入福建的问题。”(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7年第1卷第1件。)1958年7月18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空军于7月27日进入福建、粤东的作战机场。王秉璋协同[在]刘亚楼、成钧等空军领导[同志的支持参与下,〕和机关,坚决、认真地执行中央军委指示,组织指挥了人闽作战工作。1958年初,有些国产56式歼击机在验收中发现有抖动现象。王秉璋身为空军副司令员,又是国家飞机鉴定委员会主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十分认真十分客观。他进行了周到、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确实弄清原因,同有关方面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使国产142架歼击机的验收工作,于同年6月顺利结束,体现了空军党委早在1954年确定的“支持国内制造,完成计划任务,保证质量标准,节约经费开支”和“赞扬、体贴、团结、帮助”的方针,既保证了部队使用放心,又支持了[航空]工业部门和[有关]生产单位。(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8年第82第16件、第25件)

为搞好地空与空空导弹试验基地的建设,王秉璋于同年1月28日和3月8日,分别会见苏联导弹专家卡别戈伊诺夫、乌斯尤利和古得柯夫、沙尔达可夫:同他们商讨[交谈]导弹基地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8年第82卷第27件。)后来,有关部门向他提出的勘察、设计、雷达、靶机、掩护飞机、摄影飞机、摄影记录站、地面指挥机构、抽调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所需运输机、直升机等一系列问题,王秉璋认真作了研究,并及时给予答复和有力支持。

王秉璋从战争全局和远景上深入研究我国空军的建设问题。1959年,王秉璋根据空军党委第二次会议的决定,经与有关同志商谈讨论后,于5月13日提出了拟制空军远景规划的意见(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9年第48卷第1件、第3件。)。他认为:应该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以空军在防空和协同陆、海军作战两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性作为制定规划的主要基础–当然亦必须考虑敌情因素,饱和点亦从此基础来考虑。他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七个方面的问题。此后他继续探索这方面的问题。同年9月16日,他与空军学院的苏联专家交谈,探讨“导弹广泛使用以后,在今后战争中对飞机的影响,[导弹的相互影响和协同问题:以及今后几年内中国在导弹、飞机的发展和生产安排方面的一些问题。”(见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9年第103卷第3件、第4件。)同年9月23日,他邀苏联驻我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和工程师交谈,了解米格-21和新的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的情况。

晚年的王秉璋将军和宁都起义的老战友孙毅将军在一起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精彩内容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