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故事 | 东北抗联教导旅朴英山所部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刘强敏(东北烈士纪念馆)

这部电台的收发报机长27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表面有6个凸起的部件,大部分零件已经锈蚀,但形态基本完整。密码本封面已破损,纸张泛黄。

1939年末至1940年初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为了保存实力,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部队转入苏联境内,后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亦称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该旅成立后,除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外,主要担负对日军的侦察任务。

朴英山,朝鲜族,是东北抗联第五军副官,1940年随队进入苏联。他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政治可靠,对原战斗过的地方非常熟悉,所以,苏联红军远东军事情报部门和抗联教导旅多次派朴英山带领小部队返回东北,活动在宁安、穆棱、东宁一带,搜集了大量日伪军兵力部署、特务网点分布和飞机场位置等军事情报,并及时用电台与苏联远东军区情报机关联系。

1944年6月,朴英山与两名战士在宁安县南马场活动时被特务发现,战斗中两名战士中弹牺牲,朴英山不幸被俘后,在哈尔滨惨遭杀害。

东北光复后,宁安县土改工作队进驻南马场村,对参与逮捕朴英山的特务分子给予惩处,又为朴英山烈士修建了纪念碑,将马场村改为英山村。

1985年8月29日,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林业局柳桥沟林场退休职工梁勇等人在寒葱河林场作业区的一处岩石缝里发现了一部不明电台。电台装在五层胶合板钉成的小木箱里,用防雨布包裹,包括收报机、发报机、电键盘、天线、耳机等及修理用具,还有一本伪满康德六年出版的小字典《标准注音学生国音字汇》,上面写有中文“朴英山”和俄文“朴英山字典”的字样。电台上还印有英文“USA”(美国)的字样。为此,当时有关部门对这部电台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历经近一年时间,调查结果证明,这部电台是当年苏军提供给抗联小部队使用的通信工具,学生字典是密码本,使用者就是朴英山的小部队。当时由于此部电台的电池用完而无法使用,朴英山将电台和密码本妥善包裹后,隐藏在山上的石缝中。电台之所以用“USA”标志,是苏军的一种掩护手段。

东北抗联小部队侦察活动和情报搜集,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作出贡献。朴英山小部队是抗联在苏联整训期间派遣回国的小部队之一。据统计,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共派遣小部队30余次,累计人数达300人次以上。这些小部队人数不等,人数少的3—5 人,人数多的20—30人,活动时间长短不一。1944年9月,苏方远东情报机关在海参崴与双城子之间26公里处又举办了一期无线电训练班,18名抗联战士参加训练班,这些抗联学员在苏军对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先后被派遣返回中国东北执行任务。抗联小部队在1940年至1945年进行侦察活动中,用生命和鲜血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提供了一批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在完成侦察任务中,抗联小部队也遭受了较大损失。据抗联老战士王一知回忆,抗联提供给苏军的各种情报,与苏方从各种渠道收集的情报一起,分门别类制成手册、连同标有敌人防御工事的地图,在1945年7月发至苏军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苏军远东总司令阿巴纳辛克曾向周保中说:“感谢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情报,佩服中国的英雄们。”

这两件革命文物反映了抗联部队转移苏联境内后,以一种特殊形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历史状况,是抗联协助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重要历史物证。后来,这两件文物由当年发现、确认它们身份的黑龙江省林业公安处交送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保管、展出,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刘强敏(东北烈士纪念馆)

(浏览 15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