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因特别会打仗被誉为一代“战神”,能拥有出色的战绩,归功于其善于用兵,经常以弱胜强,上演大翻盘的好戏。粟裕还有一点,就是能够在战争中随机应变,打出令人吃惊的“神仙仗”,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便是如此。
即便粟裕被毛主席屡屡赞扬,但他还是很谦虚的,他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是论军事素养,他对一位元帅非常佩服,若是换做粟裕自己,恐怕这仗打不成那个样子。而粟裕嘴里不断称道的这位元帅,就是徐向前元帅,被粟裕奉为经典战役的,就是1948年的晋中战役。
条件受限
徐帅因为身体原因,在解放战争快进入尾声时,才来到前线指挥战斗。当时军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原来的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改为华北野战军,徐帅担任第一副司令,并亲自掌管第一野战兵团。
因为多种原因,徐帅手中的这支部队战斗能力其实还不如他手下的杨得志兵团和杨成武兵团厉害,后两者已经在战场上磨合许久了,而且都是二杨亲自指挥,将兵配合上也非常默契,而徐帅则面临着队伍战斗经验缺少,队伍年轻等多重问题。
但徐帅毕竟是徐帅,难得的就是在于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徐帅出山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解放山西。山西的守敌为阎锡山,盘踞山西多年,根深蒂固,且拥有大量先进的武器,一共有10万重兵把守山西各大城市。
徐帅手中只有6万人,若是与阎锡山硬碰硬,徐帅自认为获胜的把握不大,但仗还是要打的,怎么打?时机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彼时,正值麦收季节,阎锡山为了做好与我军长期作战的准备,命令士兵要抓紧时间囤积粮食,因此,山西各地的守军就需要出城收粮,而这一时机,就被徐帅敏锐地捕捉到了。
以少胜多
徐帅经过分析判断出,山西各大城市都有高高的城墙,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若是派士兵强行攻击,战士伤亡太大,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攻打下来。而敌人外出收粮,则给了徐帅化整为零,各个歼灭的好机会。
于是,徐帅将原本准备的“攻城战”打成了“运动战”,灵活地根据各个地区麦收的时间,采取了大规模快速运动的战术,以小部分部队做疑兵诱惑敌人,大部队则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声东击西,灵活快速将敌人一点儿一点儿歼灭。
战斗持续了一个来月,阎锡山的手下纷纷向其报告败绩,令阎锡山十分头痛,自己也龟缩在太原城不敢动弹。而榆次、晋源等14个城市,早已被徐帅给拿下了,徐帅还以很小的伤亡代价,歼灭了山西近10万国民党军队。
随机应变
粟裕不但佩服徐帅以少胜多的战绩,而且对于徐帅随机应变的指挥战术也非常钦佩。粟裕知道,徐帅打仗肯定有套路,但徐帅并不拘泥于陈规,也不会遵循历史的成绩或者经验,而是会根据实际战局来灵活调整,从而获得出其不意的胜利。
比如,徐帅在攻打运城和临汾时,就采取了土工掘进法和爆破作战法等方式,并且随机应变,以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其实,徐帅早在指挥红四方面军时,就采取过类似的打法,给粟裕启发很大,以至于粟裕在后来指挥淮海战役时,也灵活地应用了徐帅的战术。
无论是徐帅还是粟裕,都曾经被毛主席亲自点名称赞过,因为两位的确有资本被称赞。建国后,徐帅历任我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等职。粟裕在1954年开始担任我军总参谋长,他还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