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林
太行军区首次建制改编80周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太行军区不仅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中南太行山,以八路军一二九师为主力的充满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老红军部队、地方军民红色基因的根据地军区,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太行之脊根据地的四战之地及其太行精神传承力度。
今天聚会,我主要讲一讲太行军区呈现的三大历史性功绩,这些功绩也包含其它一二九师兄弟军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起构成完整团队的重大历史性革命功绩:
第一个重大功绩,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所在的太行之脊根据地四战之地
主要体现在位于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平汉铁路、陇海铁路、德石铁路、津浦铁路六条铁路线网中心的地理位置,其中又于平汉铁路、陇海铁路十字交叉铁路网突出战略交通干线要位,成功阻击日伪军进犯党中央延安地区,遏制日军向太平洋战场运送兵力及物资等国际性大战略功绩。
大家都知道,太行军区得天独厚的位于八路军前指总部、一二九师师部、中共北方局和太行区党委等党政军地机关中心位置,是华北地区敌后前线战场的中心战位;八路军前指总部,一二九师师部再从太行山中心、核心区域向东向东南敌占区,敌进我进,不断“分兵”“做眼”,实现了正西、正中、正东南方位连片根据地屏障,拱卫党中央的兄弟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等各大军区的扩展。
作为四战之地四战之军的四大军区的重大历史性革命功绩,都是以太行军区为中心,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敌后战役战斗、山地游击战,平原游击战,水网游击战等体现出来的。
最初始阶段是从1937年9月30日开始,一二九师兵渡黄河,沿同蒲铁路北上,分兵做眼,开疆辟地,成立晋冀豫军区、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度过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建成太行根据地的阶段。
1937年10月至11月间,一二九师在正太铁路沿线先后取得阳明堡、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的胜利。1938年2月至3月,在正太铁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袭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有力配合了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
1938年3月,孙继先率第一二九师工兵连和抗大一些干部扩编的八路军津浦支队,奉命作为先锋,进入津浦铁路山东北部和河北交界处作战。4月初至4月底,一二九师与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及决死队第一、第二纵队等部共同作战,长乐村战斗消灭顽敌,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收复辽县(今左权)、黎城等18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4月下旬,徐向前率七六九团、一一五师六八九团等部挺进平汉铁路沿线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三八六旅向豫北平汉、陇海铁路结合地带发展,开辟抗日根据地。4月,一二九师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建设和统一各游击支队的指挥,成立了晋冀豫军区。10月,一二九师发展到5万余人。12月下旬,一二九师师部率三八六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
1939年1至3月,一二九师部队与冀南军区部队一道粉碎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与一一五师六八八团取得了香城固伏击战的胜利。尔后,一二九师主力又在太行山区,粉碎日军的夏季“扫荡”。
1940年3月,一二九师向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犯发起反击,在豫北平汉、陇海铁路结合部取得了卫(河)东与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顽固派进攻部队1.8万余人。
1940年6月,在“黎城整军”整编一二九师部队,刘邓大军诞生,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军区机关由一二九师机关兼)、太岳军区(由第三八六旅旅部兼)、冀南军区。在此期间,一二九师对白晋、德石、正太、平汉等铁路及主要公路线,进行连续的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8月,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对正太铁路西段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并在反击日军报复“扫荡”中,给敌以沉重打击。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
1943年7月至8月,一二九师在豫北平汉、陇海铁路结合部进行了卫(河)南和林(县)南战役,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之后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冀鲁豫边区的进攻。
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一二九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军区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均首次建制改编;另行组建太行军区机关,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委。
1944年1月,日军太平洋战场资源短缺,出动51万兵力,打响1号作战,妄图打通中国所有交通线。国民党发起抗战中最大一场豫中会战,对阵日军15万,仅37天丢失38城。日军可能兵犯党中央延安地区。
太行、太岳军区开展豫北游击战争,深入开展整风和生产运动,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拖滞日军。
秋季起,太行、太岳军区各一部南渡黄河,开辟抗战时期第19块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11月8日,太行军区命令临近豫北的第七、第八军分区主力南下,开辟道(口)清(化,即博爱)铁路以南地区。
1944年底毛主席进一步强调:“我们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国际大战略要务,就是将日伪军“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置于平汉线,“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城市工作及扩大解放区”的进兵方向用在太行山下接近平原一带的平汉线两侧。太行军区各部随即发起了攻势作战。
1945年,一二九师连续展开春、夏大规模攻势作战,在诸铁路线段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其中重点是在南线的豫北(黄河以北)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道清战役。
根据史料记载,1945年4月12日,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解放区,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筹备联合国成立大会,6月26日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尤其是6月30日发起的安阳战役,在兄弟军区配合下,正是太行军区在执行毛主席、党中央重大国际性部署、整体作战韬略环境下,是集中于平汉铁路关键性中北段打的重大战役的战前上报计划战役之一。整个抗战期间,一二九师、太行军区在豫北、豫西、冀南、冀鲁豫等区域发生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战役战斗,特别是围绕林州、道清、安阳等战役,都阻挡日军西进延安地区和迟滞了日军南下中国南方地区。
从中深刻领悟、充分理解八路军和太行军区每一场战役战斗打的好坏,都与领袖和统帅部同期进行和实施的国际性大战略紧密相关。李达司令员和李雪峰政委亲自指挥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部队打的安阳战役,打掉的煤矿,拔出的铁轨等太行军民常规作战手段,实则都为毛主席、党中央国际性和平战略决策争取到顺利进展的条件,因此就使得每一场战役战斗都产生了国际性意义。安阳战役在联合国筹备成立过程、太平洋战场的关键时段,阻止了日军增援兵力和战争资源恣意南下。联合国的正式成立有此一功。
第二个重大功绩,太行军区精兵简政、首次建制改编、领导体制变化带来的一二九师地方化
太行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地同时并举的建设和发展显著功绩。同时,鲜明彰显一二九师打仗的特色就是充分调动发挥地方部队、民兵、百姓勇敢支前,村村设防,处处设伏,遍地开花,拖滞消灭敌人的主动出击作用。太行军区体制变化示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思想。
到了1943年,一二九师以及兼太行军区在六条铁路线之间的晋冀鲁豫区域打出了成片江山。
10月,中共中央决定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师部合并,北方局直接领导晋冀鲁豫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党委,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一二九师部队和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4个军区均建制独立。彭德怀、刘伯承等一批高级干部和将领在党中央的安排下前往延安。
邓小平接替彭德怀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
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免兼太行军区。同时,抽调第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机关部分人员,成立太行军区机关,归八路军总部领导。
敌后战场上的太行军区首次建制改编,使得领导体制发生了系统性变化。
太行军区以第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兼任太行军区政委为标志,使得太行军区统揽太行根据地党政军地全局,权重向地方基层倾斜,规模化并举的建设和发展崭新阶段,根据地的各项任务朝着大反攻的统一方向转变。
太行军区下属部分分区的政委,也由地方地委书记兼任,加强加重了这一向地方基层倾斜发展崭新阶段的显露。其中以第四军分区为典型,其政委先后由王孝慈、于一川、王谦三位地委书记兼任。
对于这一系统性变化过程,太行军区所属分区的一些老同志们都称其为一二九师“野战部队地方化”。地方化是与部队精兵简政连在一起的常态过程,从1942年初到1943年乃至后续,进行了相当长时间。
一二九师组织部部长张南生于1942年1月11日至5月20日,专门写了多篇有关一二九师精兵简政及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抗战日记。
1月11日写到:“本区经济困难,要量入而出,量出而入,人民负担太重,全师经费全年6000余万元。这样大一批开支,人民群众每人要负担20元,要节约度两年难关,艰苦两年,将来形势变化经济就会好转。”
1942年1月第一次精兵简政,太行区、一二九师直单位、三八五旅、新一旅和各军分区,裁减151个单位、20047人,比整编前减少单位35.9%,人员25%。师直由29个单位减少到12个,人员由2627人减少到1163人,分别减少58.6%和55.7%。
为了老百姓和根据地,一二九师展开精兵简政,也称“精简整编”,促进军地两个优势结合,建立形成多元一体化前线指挥、战斗,增强健全人民群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依托的敌后根据地,灵活机动的规范化,变无后方为有后方,加强完善了战区性敌后游击战领导体系,做好大反攻准备,向规模化战斗进发。
太行军区领导体制在1943年10月6日首次建制改编后的系统性变化,带来许多招绝妙之棋。
太行军区野战部队和军分区的地方化在人员调动和执行任务上有三个常态性特点:一是部分主力部队,野战部队分别编入太行军区所属军分区;二是部分干部直接调到各县级独立营团工作,三是每临大战,都会撒出去大批干部迅速“单飞”下到各县乡村,指导民兵队伍和游击班组直接参加战斗。
这样一来,从战役战斗纯粹视角来看,太行山上各村各寨民兵和老百姓参与战前准备、直接支前、参战和打扫战场的权重就加大了,积极性和战斗热情更高了。军队与地方,指挥协调更加顺利了。
这也显露了刘伯承师长和一二九师用兵打仗,党政军地一揽子不分前线后方打立体多维战的一大特色:即在大战来临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会在人民群众中有条不紊的积极进行;如,解放战争第一仗上党战役前,部队所储弹药不多,战斗部队每支枪无法保证4发子弹供应。为此,军区部队除将在抗日战争缴获的子弹紧急调拨给参战部队外,军区后勤各业务部门干部和生产单位职工叫响“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加班加点生产,解决了手榴弹短缺问题;军工部赶制攻城用的黑、黄色两种炸药;供给部紧急制作棉衣3万套、被褥2.5万条、饼干120箱;兵站部快速设立13个兵站,负责前送后运。另一方面,军区依托妇联,动员妇女昼夜连续为官兵们手工缝制子弹带、挂包、衣服、被子等,并积极动员地方力量,军地联合开设野战医院6个、救护站12个,联合生产布鞋15万双,太行军区在短短5天时间内,动员新兵2.5万人,比分配的任务增加了1倍。攻打敌军据守的县城时,部队需要大量过壕沟的跳板、打碉堡的炸药及爆破筒、爬城的云梯等攻城器材,除弹药外,其余多依靠地方力量支援;送炸药包、提煤油桶、抬云梯担架等需要的劳力多,民兵、民夫等不顾自身安危、奋勇当先,和攻城部队官兵并肩奋战。在打援运动战中,部队长时间急行军,对敌猛打猛追,且战役期间连续降雨,军服、军鞋等消耗大,地方妇联就积极参与到部队工厂生产中,共提供150余万双军鞋、1万余套棉衣,并及时送到部队,确保战役中的后勤保障有序运转……“有后方”皆为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都离不开太行军区李达、李雪峰首长的提前量精心布局。
抗战中,太行军区主力部队主战场区域的外围,特别是艰难阶段在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兵力扫荡、围剿、进攻的各个要道要路上,常会有其它主力部队(包括各个军区的),以及大批量小规模的地方部队和民兵班排或分散或集中,配合主打部队积极运动参战作战,干扰、杀伤、分散敌人的进攻锋芒。一二九师和各个部队的战史、文件、电报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譬如,黄崖洞战斗,1942年6月最艰苦的羊肠小道突围,林南战役、安阳战役、上党战役等等。而许多军民一起在主战场外围行动的战略战术动作,现在都没有并入到各个军史和战史内容里,甚至许多都很少为人所知。
此外,太行根据地面对1942年到1943年的严重灾荒,直接威胁到太行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如何率领根据地人民进行生产自救,渡过灾荒,就成了对太行军区的一大考验。
太行军区和太行区党委、边区政府率先做起,带领广大干部和人民实行生产自救。干部战士无一例外地都要自力更生,生产粮食,尽可能的保证自给自足。根据地的人民群众,都要尽可能的多生产一个月的粮食交公。军分区的干部战士曾回忆在深山老林、野狼夜嚎的环境里开荒种地。
基于李达与李雪峰两位军队与地方的首长搭班子,太行军区、太行区党委和边区政府的组织形式、干部形式形成了一体化新局面,非常有利于太行根据地全体干部战士、男女老少齐动员,参加各种合作、劳动互助,各种生产、流通组织如雨后春笋地出现。正是因为有了党政军地一体的坚强领导和上下一条心的力量,尽管1943年仍然是春旱无雨,1944年又有六次飞蝗过境,灭蝗指挥部更是设在蝗虫过境地区交界处,人人都参与捕打,使1944年成为太行山连续灾荒之后的一个丰收年,前线的战役战斗立于必胜之地。
太行军区真正做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第三个重大功绩:30万大军出太行,北上南下,有序传承太行精神的精神文化功绩。
以一二九师、太行军区为中心标志,与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等军区齐头并进,在解放战争初期沿革出来的晋冀鲁豫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和各军区的延续。其老兵老部队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鏖战淮海,过长江千里追击分隔白崇禧与汤恩伯之敌,解放大西南和西藏;其各个部队和干部,分别先后隶属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等,在东北战场,西北战场,中南战场,华南战场,华东战场,抗美援朝,皆有太行军区沿革部队战旗猎猎,英雄辈出。直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扬寰宇。
人们夸赞,刘伯承元帅自解放战争伊始,就以四战之地、四战之军的战略细节来布阵用兵,灵活周旋,以小搏大,积小胜为大胜:首战邯郸威震平汉;北征数千里保卫冀热辽;突破黄河天堑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牵敌重兵;破衣烂衫冲入淮海鸣枪截杀黄维;百万雄师过大江梯队先锋;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一路追剿溃敌;解放西南,剿匪平叛……。第一二九师及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等军区“四战之军”名不虚传。
其中,太行军区沿革部队直接参与的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大杨湖、滑县、豫北、鲁西南、大别山、襄樊、淮海,解放皖、浙、重庆南北两渡长江诸战役,都与平汉、陇海、津浦等铁路线之反复争夺,黄河、淮河汝河、长江等大水系之强兵飞渡,敌我两军对垒狭路相逢勇者胜,长途跋涉无后方作战保卫党中央延安安危,为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胜利作出了举世无双的杰出贡献。
抗美援朝期间,太行军区种子型生长发展起来并沿革的老部队,第十二军和第十五军入朝参战。第十二军在长达一年的金城防御作战中,铭记太行精神和大别山精神,创造性运用了“坑道作战”,解决了无后方作战的艰难困苦,在前沿阵地构筑了大规模坚固的坑道式“前线后方”,栗洞东山战斗成为志愿军营级“坑道作战”、步炮坦克结合积极防御进攻战的唯一典范战例,并将“坑道作战”“前线后方”经验教训和坑道阵地,传延上甘岭和夏季反击战战场。第十五军和第十二军又先后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打出国威、军威、巍巍太行的威风。第十二军和第十五军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朝鲜停战协定》板门店签字功勋卓著。
进入新中国和平时期的50年代,在党中央、国务院,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聂荣臻等的直接领导下,从老红军部队和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军区走出来的陈赓、宋任穷、刘有光、谷景生、李觉、王秉璋等将军作为不同阶段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率领如龙似虎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一、二、三、四各大野战军的军人管理团队,发扬人民军队的老传统、老作风、红色基因,尊重科技人员,尊重工人师傅,爱护知识分子和每一位成员,从头到尾,一干到底,奉献终身,继续为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科技领域奠基出彩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领军团队高风亮节、杰出威望的贡献。
与一二九师、太行军区老部队、老战士直接相关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照金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老区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有序传承的红色基因。
太行军区后代积极汲取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当好压舱石”谆谆嘱托,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成为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