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全国模范复员军人苟佩芳

苟佩芳1911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生性耿直、精明强干、善交朋友、行侠仗义。1937年“七七事变”后,苟佩芳不甘当亡国奴,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



1938年日军占领长治后,在荫城镇设了据点。苟佩芳和游击队员们常在夜间袭扰鬼子和伪军,并且打了就跑,气得鬼子在荫城四处张贴布告悬赏捉拿他。老百姓赞扬他是抗日英雄,胆大、不怕死。

1938年3月,苟佩芳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唐天际领导的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该支队与115师344旅688团在晋城东的西郜村合编,组建了以韦杰为旅长、唐天际为政委的新1旅,担负守卫太南、豫北地区的任务。苟佩芳参加了打顽军黎明部、反击独8旅13团战斗和在磁县攻打鬼子茶岗炮楼等战斗。

1940年8至10月的“百团大战”期间,苟佩芳参加了破击邯长路战斗、奇袭壶关小河西战斗和突袭潞城微子镇战斗。尤其是在中秋节前,夜袭长治关村机场的战斗中,苟佩芳跟随新1旅2团1营冯精华营长事先赴机场前沿侦察、摸清了敌情,经过2团全体指战员的激烈战斗,烧毁日军飞机三架、仓库两座,歼敌数十名。苟佩芳因作战勇敢,立功一次。

1941年秋,中央军委决定在各军区成立情报机构,八路军在平顺县寺头村成立了李新农为主任的太南办事处,负责长治、潞城、壶关等地的情报和统战工作。由于苟佩芳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社会关系,新一旅侦察股长江涛推荐苟佩芳到太南办事处壶关情报站工作。壶关站站长由太南办事处调查科科长崔星兼任,设在壶关县固村北岭上,成员还有邵丰秋、张转祯(张良)、安明堂、何西通、程二胖等。据崔星生前回忆:当年曾派遣苟佩芳回老家荫城开展地下工作,但因苟佩芳在家乡比较出名,派去后难以隐蔽,便又转回壶关站。

1943年3月,八路军总部为加强地方和军分区的工作,决定将部分野战旅合并到所在的军分区,因此将驻太南的129师新1旅合并到太行第四军分区。随后,将八路军太南办事处与太行第四军分区司令部侦察股合并为太行第四军分区情报处(对外仍称太南办事处,处长李新农),其任务由对友军进行统战工作为主转为对敌的情报工作为主。江涛由八路军129师新1旅调太南办事处部队侦察股(二股)任股长,侦察股参谋有周吉、黄振纲、殷树祯、刘西钊、张锦绣,苟佩芳在所属侦察队任职。他们派遣便衣特工深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情,收集和传递情报;发动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给伪军、伪警建立黑红本子,警告伪军、伪警改邪归正;带领八路军独立营打日军据点、再烧日军机场……他们共同为抗日救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智取老顶山的战斗中,苟佩芳立了大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调集大量军队向我晋冀鲁豫解放区大举进攻,苟佩芳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7旅51团1营2连连长。1945年11月平汉战役中,苟佩芳的右腿股骨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他不肯下战场,支前民工硬把他背了下来。1947年秋,苟佩芳在后方医院治疗了一年多,因腿部伤残已不适于行军打仗,主动要求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1950年,苟佩芳当选为长治县琚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琚寨村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兴办农业合作社,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苟佩芳原本文化水平不高,但天资聪慧,又肯钻研。为提高思想和文化水平,他买来毛主席著作,订了《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每天自学。他把学到的革命道理向广大群众宣传,顺口溜、俏皮话、笑话脱口而出,炼就了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的能力。他写的文章多次刊登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长治市报》上。他不肯领国家发的伤残军人救济金,说:“支援国家建设吧!”村里谁家有了困难,他也经常上门接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拥护。

1952年,苟佩芳的传奇故事引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关注,他为此来到琚寨村蹲点调研,与苟佩芳亲密无间。他说:“老苟,你的讲话一字不差地抄在纸上,再加上标点符号,就是一篇好文章。”赵树理根据苟佩芳的经历,撰写了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书中人物“扳不倒”就是以苟佩芳为原型。1953年,山西省委决定在全省推广琚寨村党支部的工作经验。

1954年,在山西省“革命伤残军人暨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上,以《革命残废军人的光辉榜样》为题介绍了苟佩芳的事迹,在全省引起极大的轰动。长治县委的大礼堂里悬挂着“学习苟佩芳,一心向着党”的条幅。大街上流传的儿歌唱到:“苟佩芳、干劲大,什么困难都不怕。打日寇、赶老蒋,大家都来学习他。”

1954年12月,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把苟佩芳的先进事迹拍成新闻纪录片《模范复员军人苟佩芳》,在全国放映。1956年,苟佩芳所著《并乡后如何加强全面领导—踞寨乡党支部领导大乡的经验》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57年 6月,由于苟佩芳带领全村人学文化、长知识,国家教育部授予琚寨村“全国无盲村”的称号。

1958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杂文集《针锋集》中介绍:“苟佩芳在部队里就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工作人员,1947年因腿上负重伤留下残疾而退伍回乡。这时候他的故乡长治琚寨村是个落后的村子……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下,琚寨生活条件在逐步上升,逐年变化,得到了上级和专家的好评。当时如苏联、匈牙利、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外国专家都到琚寨来参观。”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即全国群英会)上,苟佩芳领导的琚寨乡荣获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



后来,苟佩芳的人生出现了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1965年不幸病故,年仅54岁。虽然如此,但苟佩芳在战争年代为民族的独立、祖国的解放浴血奋战,在和平时期为家乡的建设呕心沥血的光辉历程,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

此文刊登在2011年第五期《长治方志》6月《红色太行》报

(浏览 1,67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