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玲


聂荣臻住过的土洞(张文玲拍摄)
聂荣臻,四川江津吴滩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1937年起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为了躲避敌人的“ 扫荡”,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司令部常常变换驻扎地点,常常转移。就是在某地驻扎,聂司令也不一定就在司令部夜宿,而是经常会在附近村庄或者山里夜宿,曲阳梯子岸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日军“扫荡”时,见人杀人,见房烧房,为躲避敌人,很多村民分散居住在山沟里。梯子岸是栗树沟村西北一个山沟,山高谷深,易于隐蔽。抗日战争时期,栗树沟村一户人家搬离村庄,来此居住。顺沟北上,攀登到最北边的高山的山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于家寨水库。骑着马,从和家庄赶到于家寨村,翻过两三道山梁,很快就来到了梯子岸。路程近,山沟隐蔽,应该是聂司令选择这里作为夜宿点的原因。
山沟里住着的这户人家姓刘,有两个儿子,刘占龙(1927年出生)是这家的二儿子,当时十二三岁。他清楚地记得聂司令白天在和家庄办公,晚上常来沟里的土洞里过夜。聂司令还让人修了马棚,如今,马棚的石墙犹在。
在聂司令的感召之下,刘占龙于1945年参军,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战斗中,在完成送信任务返回部队途中被敌击伤,1947年12月,退伍返乡。
解放以后,因为已经习惯了山里的清幽,刘占龙与家人没有搬回村里,依旧在梯子岸居住。随着刘占龙与哥哥分别娶妻生子,梯子岸也就成了一个“一家两户”的自然村。纵然已经过去多年,但聂司令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刘占龙眼前。他经常对乡亲讲,聂司令当年住过的那个土洞就在他家屋后的山坡下。“土洞子里有门炮,就在炕上的烟洞上戳着呢。”
在他现场指导下,2019年,栗树沟村支部书记刘建忠带着几个村民顺利找到了那个土洞。土洞已经坍塌,进洞已无可能。刘占龙说烟洞出烟留有黑印,要先找到那片黑印,顺着黑印往下挖,就可以挖出那门炮。刘建忠和几个村民依言照做,果真挖出了那片黑印,顺着黑印往下继续挖土,发现了炮管口,拽出了炮管。
这是一架口径为50毫米的掷弹筒,又称“50小炮”。掷弹筒是步兵使用的一种近战兵器,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战场上常常饱受日军掷弹筒的亏,很多机枪火力点就是被这种掷弹筒打掉的。后来,八路军开始制造掷弹筒,大大提高了战斗力。50掷弹筒是太行区兵工厂先搞出来的,后来,晋察冀军区开始制造。太行区兵工厂装的是黑火药,晋察冀军区兵工厂装的是硝铵炸药,射程更远了,威力更强。1941年1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把位于红岗村的六连的炮弹股迁到阜平分柏村,另外招收了一批工人,成立十连,专门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1942年春,连队迁至唐县虎峪村,正式生产50毫米掷弹筒弹,逐步停止了82毫米迫击炮弹的生产。1941年1月至1943年5月,十连共生产82弹和50弹达7万余发。
土洞里挖出的这门炮不知是缴获的日军的,还是八路军自己制造的。也不知是炮出了毛病,还是当时转移时特别紧急,聂司令没有派人来梯子岸取走。
在把炮挖出后,刘建忠让村民在挖土位置垒起了石头“墙”。
他表示村委会会珍藏这门炮,这是聂司令曾经在梯子岸驻扎的见证。

刘建忠(其身后是刘占龙的房子)和挖出的50小炮(张文玲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