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延安迎来了抗战期间唯一来访的中外记者参观团。在9月21日的欢送会上,美国记者福尔曼说:“过去有人告诉我们: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捉住俘虏,这里的人民害怕并仇恨八路军。现在我们亲眼看见,八路军是打仗的,是有伤兵的,捉住了日军俘虏,人民是爱护和拥护八路军的。” 福尔曼亲眼看见的“伤兵”就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八路军营长——张中如。
一、从进步学生到共产党员
1919年,张中如(原名张克忠)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后沙城村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他7岁读本村小学,11岁读于高小,13岁考入崞县中学,因聪慧勤奋成绩名列前茅。崞县中学很早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被誉为“晋北红色学校”,张中如在此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和不屈的精神。他参加了读书会、研究社等党的外围组织,阅读了进步书籍刊物,在进步师生的带领下到乡村城镇宣传抗日、抵制日货、破除封建迷信,参加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示威游行。在驱逐反动校长、挽留进步教师的“崞中学潮”中,他担任学生纠察队队长,站岗放哨,执行全校的警戒任务。
初中毕业后,张中如虽考取了太原高中,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转考了阎锡山培养军官的山西陆军军官教导团。1937年经该团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培养,张中如由李德林和杨文安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创建战动总会抗日武装
抗战初期,张中如历任山西省文水县游击大队训练班副主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游击第3支队中队长、第1支队12连副连长、连长。
战动总会是经周恩来提议,阎锡山批准,1938年1月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续范亭任主任,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等任委员。战动总会所属的25个支队和2.1万余人武装,虽然不属于八路军建制,却是由共产党创建、党组织和红军干部以公开身份领导的抗日军队。
“七七事变”后,根据中共山西省委指示,张中如到文水县组建抗日游击队,为掩护身份改名为张中如。他任连长,吸收外来学生和当地热血青年参军,转战文水、离石一带。他的部队最初只有大刀、长矛等落后的武器,太原沦陷后国军丢盔卸甲地南逃,张中如一边动员群众参加抗日,一边收容国军散兵和扔掉的枪支弹药。张中如连被编入战动总会游击队时,已发展到600余人,并有轻机枪等较好的武器。1938年,第一支队在晋中平原活动10个月,大小战斗120余次,总计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
三、在暂1师36团歼灭敌人
为了削弱共产党的力量,阎锡山1939年强令解散战动总会,将其武装改编为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简称暂1师),续范亭任师长,编制36团、37团、44团三个团。阎锡山妄图困死暂1师,但未能得逞。暂1师克服困难,坚持抗战。1939年,张中如任暂1师36团3营8连政治指导员、9连连长、副营长兼代理营长。
张中如所在的暂1师36团在当地闻名遐迩,在反顽作战、百团大战、反“扫荡”等历次作战中英勇顽强地歼灭敌人。1940年2月22日,日军得知36团骑兵部队的2个排在岢岚县北川的大巨会村,便由五寨县城出动高桥大队600余人突然包围大巨会村,发起猛攻。36团的2个排顽强抵抗近一小时,驻在附近的36团主力部队立即赶来增援,双方激战到午时。日军已处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在炮火的掩护下逃出包围圈撤退。36团发起冲锋,战士们冲下山头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次战斗日军伤亡150余人、6人被活捉,我缴获敌小钢炮11门、步枪10余支。
1940年夏季反“扫荡”中,张中如随部队转战河曲、保德、五寨地区,参加了围攻岢岚城日军,迫敌退出根据地的战斗。1940年冬季反“扫荡”中,时任副营长的张中如奉命率领部队在神(池)五(寨)公路沿线,打击敌人交通运输。一次,在凤凰山附近伏击战中,缴获了日寇大批纸烟和白糖等物资,转送延安党中央。
四、工卫旅的作战科长
张中如1941年5月入晋绥抗日军政大学第7 分校1队学习,1942年任晋绥军区工人武装自卫旅(简称工卫旅)司令部作战科长。
日军侵入山西后,共产党在太原各工厂组织起一支工人武装——工卫旅,工卫旅下辖21、22、23三个团。贺龙说:“世界上只有苏联有一个工人师,其次就是我们中国的工人旅。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
工卫旅配合八路军120师转战晋西北,对日寇作战300余次,在建立根据地、新政权、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坚持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如1942年5月,工卫旅司令部作战科长张中如参加了兴县田家会作战。17日,工卫旅与兴县游击大队配合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在郭家圪台、黄家墕地区设伏。18日上午,我部协同作战、前堵后追,在二京山将日伪军打得向西南逃窜、死伤惨重。次日凌晨,我部将敌包围于田家会地区,傍晚对被围的日伪军发起总攻,除少数溃逃外,歼敌 500余人,缴获山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步枪150余支及其它军用品。
五、把敌人挤出去
1942年10月精兵简政,工卫旅编为晋绥军区8军分区21团。张中如任21团1营营长,下辖6个连。
当时交城根据地的局势极为严峻,敌人占据了大部分区域。毛主席提出“把敌人挤出去”的战斗方针,即在党的领导下,党政军民积极斗争,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地去“挤”敌人。党组织决定在交城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交城抗联主任华国锋任组长,张中如任副组长。
张中如所在的21团与交城游击大队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和统一战线工作。他们的做法:一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二是困死敌人。1943年3月的一天,50余名敌人从东社给芝兰据点送给养,遭遇张中如带领一营设伏袭击。敌人夺命而逃、驮骡乱奔,被我消灭20余人,截获大量枪支和物资。21团掩护敌人据点周围的老百姓全部撤离,使据点成为“无人区孤岛”,敌人没水喝、没粮吃、没柴烧、睡不好觉、一出来就挨打,惶惶不可终日。一个日军士兵饿得到地里偷洋芋吃,被我武工队抓获。经过一年多的顽强战斗,我军民铲除了日军在离石至岚县全长110公里公路上的据点,取得了“把敌人挤出去”的重大胜利。
由于其它交通线均被日伪占领,张中如所在的八分区是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延安的唯一通道,一营多次担负护送人员和部队往返的任务。在护送彭加木部长通过封锁线时,一营急行军40里,与配备了大炮的200余名敌人迂回战斗,胜利完成任务。
六、被敌人子弹穿透胸膛
1943年3月中旬的一天,获悉一股日军将通过交通要道,张中如营长带领3连在敌途径的榆树村沟口山上设伏。清晨,侦查员报告日军已出现,但比原情报的兵力要多。张中如命令集中火力突袭敌人,随后迅速撤离战场。日军遭我猛烈火力打击一片混乱,随即依仗兵力多、武器精开始反扑。张中如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突然感到右胸遭受沉重一击,便失去了知觉。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胸口涌出的鲜血5个急救包都止不住,浸透了棉衣,流到了棉裤上。
张中如被安置在大山深处护林人的茅草房里,在战友们的细心照料下伤口逐渐愈合。但一天半夜,张中如突然高烧不退、呼吸微弱、咳吐脓痰、饮食不进,昏迷了7七天才慢慢苏醒。战友们看他奄奄一息急得心如刀绞,却束手无策。
此时,德籍八路军军医汉斯.米勒回延安路径此地,得知消息半夜赶上山来。米勒在张中如床前询问伤情、检查伤口,决定马上给他做手术。仅有若明若暗的手电筒和蜡烛照明,米勒用随身带来的简单器械,从张中如后背子弹出口处切开清创,插入导管排脓,最后用尚未清洗干净的双手捧着清除的腐肉和碎骨给张中如看。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没有任何麻药麻醉,战友们听着刀剪清除碎骨和腐肉的声音惊出一身冷汗,张中如却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由于没有吸引器、没有消炎药,胸腔脓液依旧无法消除。米勒嘱咐:用吹排球球胆的方法挤压排脓,尽快转送军区后方医院治疗。
七、人不该死总有救
经过数天的跋山涉水,战友们把极为虚弱的张中如送到晋绥军区后方医院。医生再次给张中如做手术:扩创口、切肋骨、清脓血、插更粗的排脓管。每次伤口开始愈合时,突发高烧、昏迷、口咳脓痰的恶性循环再次袭来。张中如在后方医院前后做了7次手术,切除3根肋骨,排脓管越换越粗、越插越深,创面也越来越大,周围的瘢痕组织像软骨一样坚韧。有一天,突然他的左胸塌陷,右胸隆起,心脏和气管被挤歪,整个胸部变成畸形,战友难过得默默地流泪。
没有全身麻醉的开胸手术,剧烈的胸痛和腹痛,7处溃烂的褥疮,恶臭脓液招来成群苍蝇,令张中如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原本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头发掉光了,人骨瘦如柴。他瞪着双眼想:战友们在英勇杀敌,自己只能一天天、一月月面对屋顶与墙壁……情绪跌入低谷,产生了绝望的想法。就在这最难熬的日子里,是战友们的真情温暖着他的心,支撑着他坚定地活下去。
1944年5月底,张中如负伤已经一年多,仍无好转的迹象。上级决定送他去延安治疗。从晋绥到延安绵延近千里,多为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张中如被小心翼翼绑在担架上跋山涉水26天。他一会儿头高脚底,一会儿头低脚高,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转向右侧,还遭遇了数次降雨和沙尘暴。沿途黄河岸边的美丽景色令张中如心旷神怡,抬担架赤卫队员高歌的陕北小调令张中如纵情欢畅。
当张中如被安置到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病房时,院长惊奇地看到:张中如胸腔的脓液竟然排干净了!高烧、昏迷、吐脓痰的恶性循环再没发生,深凹的伤口渐渐开始愈合。张中如自豪地说:“人不该死总有救。”历时一年多、经历8次手术、切除3根肋骨的伤痛,奇迹般地不治而愈了!院长认为这是因千里跋涉的颠簸,排除了胸腔的脓液,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医学奇迹!
八、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1944年6月9日,美、英、苏记者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冲破重重阻碍从重庆到达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记者团参观了工厂、机关、学校、部队、保育院后,要求采访从前方送来的伤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推荐了张中如。
7月的一天,中外记者来到和平医院。当年这座八路军最好的医院缺医少药、极端困难的艰苦状况,令记者们十分震惊;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们井然有序、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令记者们非常兴奋。
记者们走进张中如的病房,看见这位24岁的八路军营长伤口刚愈合不久,极度消瘦的脸庞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身体非常虚弱,头发大部脱落,身上的褥疮尚未愈合,只能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
记者们询问了张中如的姓名、年龄、职务、部队番号,查看了他的伤口,接着问道:何时怎么负伤的?创面为何这么大?所属部队战斗区域在何处?日军据点有何特点?怎样处决汉奸?等等,张中如一一作了回答。
记者们对张中如所属的晋绥八分区极感兴趣,提出要到那里采访,亲眼看看在重庆难得一见的日伪军,看看八路军是如何同日军作战的。他们如愿以偿被安排到八路军晋绥抗日根据地采访,参观了抗日民主政府、八分区兵工厂、日军战俘管理所等处。9月17日夜,他们还亲临日军的协和堡据点,目睹了八路军里应外合、夜袭攻打的战斗。在祝捷大会上,记者爱波斯坦说:“八路军是真正和人民结合的军队,在延安和八分区听到见到的一切,都完全证实是千真万确的。”这些记者后来撰写了专著和报道,在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九、迎来抗战的胜利
1945年2月,张中如负伤近两年,终于能手执拐棍慢慢地行走了,被安置到延河边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干部休养所休养。
8月15日夜晚,张中如突然听到四处响起的欢呼声:“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八年的浴血奋战,无数人的前赴后继,这令中国人民无比喜悦和激动的不眠之夜终于来到了!到处是笑着、跳着、呐喊着、拥抱着、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的人们。延河两岸燃烧起熊熊的篝火,映红了延安的夜空,好似两条翻卷的火龙。
疗伤两年,张中如的身体基本恢复,被任命为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之后,他历任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1旅参谋长,西北军政大学晋绥分校副教育长,军委情报部情报整理处处长,军委外国语文学校校长,军委情报部干部学校校长,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政治委员、部长等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张中如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军队建设奋斗了一生,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