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辈出的志愿军第68军

王亚均

在1951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退“联合国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10月30日至11月底,在志愿军司令部的统一组织下,以第64军、第47军、第42军、第26军、第67军各一部,分别向敌人15个前沿阵地实施了27次进攻,歼敌10000余人,取得了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的初步经验。

战后,我父亲王惠跟随第20兵团作战处长杨尚德回到志愿军第67军指挥部,参加了战役工作总结后,返回第20兵团司令部。

这一个月的战斗生活是丰富的,首长杨尚德对朝鲜战场上的阵地防御有了深刻体会。

这张照片是第20兵团作战处于1951年11月在朝鲜第20兵团司令部驻地台日里的合影,后排左2是作战处长杨尚德,后排右3是我父亲王惠,前排右1是作战参谋余洪信。

余洪信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在1969年升任第63军副军长。本来大好的前程,却因生活腐化,开枪杀人,从英雄沦落成为罪犯,非常遗憾。

在朝鲜台日里第20兵团司令部,作战处长杨尚德向杨成武司令员、张南生政委、萧文玖参谋长汇报了在第67军的工作后,一再要求到基层部队去工作,去战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杨尚德就是晋察冀军区的作战参谋,作战科长,他多次要求到基层部队去工作,去战斗。华北军区成立后,批准杨尚德到第2兵团第3纵队8旅任参谋长,不久又到第7旅任参谋长,1949年1月在第63军187师任参谋长。1950年3月又被调回华北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处长。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杨尚德积极要求去抗美援朝,被调到志愿军第20兵团任作战处长。这次又积极要求到基层部队工作,杨尚德不争职务高低,积极为革命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尚德1951年在朝鲜

首长杨尚德的请求得到上级批准,准备调杨尚德到第68军204师任副师长。杨尚德交待了工作,等待华北军区批准,同时还在兵团司令部参加“三反”运动。不久,华北军区批准杨尚德到第68军204师任副师长。

第68军204师是在文登川击败美军“坦克劈入战”的英雄部队,文登川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赋诗一首:

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朝鲜

文登川战役是我军以步制坦的经典战例,后来被拍成电影《坚守文登川》。

杨尚德接到调令正赶上第20兵团在驻地台日里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是在台日里半山坡的一片树林里召开的。

第67军,第68军的许多干部见到杨尚德非常亲热,他们都是多年的老战友。第68军204师师长曹玉清,政委范宝顺亲切和杨尚德握手,欢迎杨尚德到第68军204师工作。大家知道杨尚德会唱京剧,就起哄叫杨尚德唱一段。杨尚德推辞不过,就和第20兵团文工团的一位年轻女文工队员共同唱了一段京剧“武家坡”。

不料,第二天台日里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这位年轻的女文工队员中弹牺牲。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兵团68军202师中还有一位女文工队员叫解秀梅。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她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

电影《英雄儿女》

解秀梅

1951年11月30日下午,敌机袭击志愿军手术所。解秀梅冲进大火燃烧的屋子,把伤员背出。当敌机追着解秀梅俯冲轰炸时,解秀梅放下伤员紧紧抱住,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炸弹爆炸后,解秀梅顾不得伤痛,爬起来又背上伤员向前跑,最终将伤员背到了防空洞。

1952年1月,解秀梅被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回到了祖国。5月23日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这张照片是毛主席为解秀梅等战士签名留念的场景。

第6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事迹。八个样板戏之一的《奇袭白虎团》曾火遍大江南北。

戏里讲的是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严伟才在金城战役中带领侦察班化装成敌军,生擒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长和美军顾问的故事。剧中严伟才的原型就是第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的杨育才。

杨育才

1949年3月底,我父亲王惠跟随第63军187师参谋长杨尚德和560团一起完成了为七届二中全会担任警戒任务后,来到太原地区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杨育才是在太原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他由国民党军俘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参加了革命。抗美援朝战争和我父亲同在志愿军第20兵团,他们成了一个兵团的战友。1951年6月随第20兵团出国作战,抗美援朝。

志愿军第68军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琳、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下辖第202师,师长陈应寿(后黎光、李克林)、政委李斌(后田波);第203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致远(后惠士荣);第204师,师长曹玉清(后王钧)、政委范保顺;

从左至右:李致远、李呈瑞、徐德操、宋玉琳、陈坊仁、严庆堤、宋学飞。

1953年6月8日,中美双方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准备签署“停战协定”,停止朝鲜战争。

然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破坏停战谈判达成的战俘遣返协议,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狠狠打击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尽早实现和平,我志愿军果断发起了金城战役。我志愿军集中第20兵团和第9兵团共6个军24万人,配属1000多门火炮及坦克部队,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于7月13日晚上21点发起进攻。我志愿军在28分钟之内就发射了1900余吨炮弹,首次在火炮数量和炮火密度上超过敌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在地面火力上占有了压倒性优势。

在我志愿军猛烈炮火的打击下,南朝鲜军正面阵地全面崩溃,我志愿军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全线突破了南朝鲜军的前沿阵地。

在金城战役中,我志愿军把南朝鲜军“首都师”列为重点打击目标,这个师是南朝鲜军四大主力师之一,“首都师”第1团则是这个师的王牌团,第1团团旗是一面“虎头旗”,它由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自授予,因此也被称为“白虎团”。

我志愿军一面对“白虎团”进行分割包围,一面派出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目标直指南朝鲜军的“白虎团”团部。

在组建侦察小分队的时候,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被选为小分队指挥员,杨育才带领10名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和朝鲜人民军派来的两名联络员共同执行突击任务。

13日晚,杨育才乔装成“美军顾问”,12名侦察员化装成护送“美军顾问”的南朝鲜军,直插敌纵深。在行军途中,杨育才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一个人,经审讯确认是误入的南朝鲜军士兵,从他嘴里得知敌军的口令是”古伦姆-欧巴”,然后把他捆起来,嘴里塞上毛巾,放在草丛中隐蔽起来。刚处理完俘虏,杨育才听到草丛中有脚步声,他断定有敌军走来,就让朝鲜联络员对口令。联络员问:“口令”,敌军马上回答:
“古伦姆”,联络员接着回答:”欧巴”。这样在口令的掩护下,与敌军擦肩而过。之后,杨育才率侦察班飞快地向二清洞南朝鲜军”
白虎团”团部奔去。

进入“白虎团”团部驻地时,小分队被停在公路上的敌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车队阻挡。他们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直插敌军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侦察小分队发现该团部是由铁丝网围起来的,里面有两排整齐的木板房,院外的小山沟里,停放着大卡车和吉普车。敌军正慌忙地往车上搬东西,企图逃跑。借着灯光,杨育才发现敌军正在开会。杨育才率侦察班突然勇猛地闯进会议室、警卫室,立即开枪射击,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当场击毙敌机甲团团长,毙伤敌214人(其中97人为团部军官),俘虏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歼敌共计233人。仅用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圆满完成了突袭任务,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缴获的“白虎团”虎头旗

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杨育才记特等功,1954年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也授予杨育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3勇士奇袭“白虎团”的战斗经历,被改编成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这场突袭行动,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特种作战范例,被收入军校教材与研究案例中。

杨育才由普通士兵逐渐成为副师长,是党的九大,十大代表和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育才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在博物馆里。侦察班缴获的“白虎团”虎头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敌军惨败的历史见证。

前排左3是杨育才

杨育才由普通士兵逐渐成为副师长,是党的九大,十大代表和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育才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在博物馆里。侦察班缴获的“白虎团”虎头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敌军惨败的历史见证。

王亚均根据杨尚德回忆录及相关史料编写

(浏览 10 次, 今日访问 1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