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之躯筑长城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江和平

我多次来到太行山脉最北端的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仰望屹立在山脊上的古长城与烽火台,心灵无比震撼:从齐国到明朝数千年来,先人们怎样仅靠双手在这峰峦叠嶂中建筑了世界奇迹?我数次步入《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面对抗战军民的真实史料与百人大坟,不禁肃然起敬:83年前的抗日将士如何用他们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北平抗战的第一枪

北京东北门户古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其中司马台长城因其险峻、奇特享誉国内外。2009年修建的《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坐落在古北口镇的西侧,远看好像一座巍峨的烽火台。我登上数十层台阶,走进古建风格的纪念馆。以古城墙为背景的展厅里,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实物、一幅幅模糊褪色的图片、一段段如歌如泣的文字再现了长城抗战的历史。

日军1933年1月进犯山海关,3月占领承德,矛头威逼北平,直指华北,发动了对长城沿线的凶猛进攻。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抗击日本侵略者,长城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平抗日第一枪,是长城抗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

同年3月11日日军第八师团进攻古北口,国民革命军第17、26、67军奋起迎战。第17军25师关麟征师长被日军枪弹炸伤五处成为血人,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仍毫不动摇、从容指挥部队英勇杀敌。149团王润波团长执枪率警卫排跃出掩蔽体与敌拼杀,年仅28岁英勇牺牲、尸骨无存,全团官兵除5名伤员外全体阵亡……古北口战役历时二个多月,毙伤日军5000余名,我抗战将士亦有近8000人伤亡,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电讯不通、后援无继而失败。

肉丘大坟震撼人心

沿着纪念馆东侧的小路,我登上松柏长青的山坡,来到“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山谷田野、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抗日阵亡将士的遗体。古北口杨令公庙的道士王乐如组织乡亲们收敛遗骨,挖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掩埋。他们一层苇席、一层尸体,再一层苇席、一层尸体,整整掩埋了360多具遗体!最后堆起一个直径约15米,高约6米的大坟,被称为“肉丘坟”。

一年后的1934年3月,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大坟前立碑——“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后又修建了门楼和围墙,门楼上的挽联写到“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

360多位将士为国捐躯、血染长城,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最震撼人心的肉丘大坟!我向公墓三鞠躬,默默地沿大坟环绕一周。

纪念碑文砥砺后生



我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不远处的碑亭,青松围绕的碑亭中央竖立着长2.7米、高1.5米的黑色卧碑。卧碑的正面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1997年7月书写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12个金色大字。卧碑的背面简要地记录了古北口战役的经过。碑文的最后写到:“巍巍长城,虎踞龙腾。荡荡潮河,源远流洪。将士守土,与倭抗争。为国捐躯,血染长城。埋忠骨,青山有幸;慰英魂,绿水增荣。缅怀先烈,泣悼英灵。慰藉往者,砥砺后生。”

以死报国七勇士



从纪念馆向东一公里,我来到帽儿山脚下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我从碑文中得知:1933年3月,日军第8师团进攻古北口,国军第17军英勇抗击。12日下午3时,17军25师之龙儿峪阵地失守,撤退至南天门一线。日军穷追不舍,形势十分危急。25师驻守帽儿山的七位勇士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据守不高的山头顽强阻击日军。这些年仅二十多岁的战士面对强敌决心以死报国,毙伤日军百余名。恼羞成怒的日军调动飞机、重炮,向帽儿山顶狂轰滥炸,七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日军攻占山头后,对七名中国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倍加崇敬,将他们的遗体安葬于帽儿山前,立了一块1.8米高的木牌,上书“支那七勇士之墓”。当年日军立的木牌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纪念七位勇士的这座3.5米高的石碑是花岗岩材质,四周石栏环绕,由密云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8月重新建立的。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是北京密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是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面对与古北口战役纪念碑亭近在咫尺的长城断壁,我耳边仿佛响起了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虽然古北口长城抗战已经过去83年了,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国人不会忘记。

此文刊登在2016年10月《红色太行》

(浏览 3,00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