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路军成立和主力出师华北抗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 岳思平

今年2021年,是八路军成立和主力出师华北抗战84周年。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从此,一个光辉的名字响彻在中国抗战大地。8月下旬至9月底,八路军第115、第120、第129师三个师主力和总部,由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梯次出发,经韩城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抗战,对于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一、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是中共中央适应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有国民党的李济深和陈济堂先后任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是以北伐战争中留下的粤系部队为基础编成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向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转变,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成立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在东北地区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是局部的;而作为中国两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主要进行的是“围剿”反“围剿”的阶级斗争。就全国范围说,中日民族矛盾从1931年开始,逐步在日本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后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推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省在内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前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反动政策的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溏沽协定”、“何(应钦)梅(津美治郎)协定”、“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在此种形势下,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随后,相继于1935年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与1936年12月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在军事、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大大推动了由国内土地革命战争向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战略转变的实现。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取消红军番号,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重大让步和战略决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中央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了5项要求、作出了4项保证。其中,在第2项保证中,第一次提出“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7月7日,卢桥事变爆发,中国全国抗战开始后,蒋介石才逐步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直到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上海和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受到日军直接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继续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蒋介石国民党和政府对全国抗战方针、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严正指出: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内部本,第6、第7页。)

这标志着蒋介石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下定了实行全国抗战的决心。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急欲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参战,不得不允许红军设立总指挥部,放弃派遣政训人员,并同意中共方面提出的发给经费、补充物资和红军充任战略支队等条件,国共两党的谈判焦点问题终于18日得以基本解决。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在尚未改编就绪的情况下,即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抗战前线。9月11日,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 直接隶属国民政府军委会,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1938年1月,八路军改隶第2战区。1939年3月12日,朱德任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

八路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坚决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页。)的军事战略方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逐渐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二、八路军成立、主力出师华北抗战,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参加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转折点

中国抗战14年,1931年至1937年这前6年是局部抗战,主要是在东北和华北、华中部分地区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推动着局部抗战的进程。1936年2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发展了山西和西北地区的抗日新局面,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全国抗战开始。日军迅速攻占北平、天津后,沿平绥(远)、平汉(口)、津浦(口)三条铁路向华北腹地展开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抵挡不支,节节退守。为挽救华北危局,中共中央军委未待八路军成立时改编就绪,即令誓师出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八路军成立后、出发前,各师分别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驻地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指战员们庄严宣誓:“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严守纪律,勇敢作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4册,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的战略部署是:三个师主力进至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晋察(哈尔)冀绥(远)四省交界地区,并以此为依托,向察哈尔、热河省南部与河北省西部发展,深入平津地区,展开于敌之翼侧和后方,牵制和打击日军,直接战斗在抗日最前线。据此,第115师主力作为八路军抗日先遣部队,以第343、第344旅为两个梯队,先后于1937年8月22日和25日从陕西省泾阳地区出发,后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至山西省侯马沿同蒲铁路北上。9月3日和30日,第120师主力和第129师主力相继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也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参加全国抗战。八路军总部于9月上旬由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东进。

为了直接阻止日军的进攻,八路军第115师主力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第5师团辎重部队和第21旅团一部共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枝、炮1门及大量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要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中共中央军委指出:“现在我们已打下了一个胜仗,兴奋了友军与人民,从此更进努力,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页。)不言而喻,八路军成立后,主力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抗战,是由前身参加局部抗战到本身直接投入全国抗战的转折点。

八路军以一部兵力留守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这个战略总后方,主力出师全国抗战前线,创建、巩固、坚持、发展了包括晋察冀、山东、晋绥、晋冀鲁豫在内的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空前规模连续性的“扫荡”、“蚕食”、封锁和“治安强化运动”,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掀起的反共高潮。同时,以一部兵力挺进华中、华南和东北,有力地支援了这三大敌后战场的斗争。八路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同时在战略和战役、战斗上,配合了正面战场国民革命军作战,发挥了战略支队的作用。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与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了关内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的58%至75%和90%至100%的伪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至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改编时的近4.6万人,发展到102.8893万人;共作战近10万次,消灭日伪军125万余人,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三、八路军成立、出师华北抗战,是共产党加速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形成的焦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革命战争基本停止。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中央于1937年2月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新形势下国共两党关系和对日关系问题。为了推动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早日形成,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发出了《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其要点是:

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

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

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一切准备;

改善人民生活。

同电指出,如果国民党将上述要求定为国策,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出四项保证: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武装暴动方针;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是中共中央正式公开向国民党中央提出的两党合作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谈判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争论,虽然没有确定明确的抗日方针,没有严肃批评自身的错误政策,没有根本放弃反共立场,但是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均作了某些调整和改变,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条件。会议通过的《根绝赤祸之决议案》中的四条,“这个东西是双关的,因为红军改了名称,也可以说是取消红军,但红军还存在;苏区改了名称,也可以说是取消苏区,但苏区还存在。所谓停止阶级斗争,停止赤化宣传,就是不许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有政治活动。”(《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4页。)在对内政策上,承认“整个民族之利害,终将超出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害之上”,“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国闻周报》第14卷第8期。)将原来对共产党采取的武装“围剿”方针改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而基本上确定了停止内战和国共合作的原则。22日,蒋介石在大会上发言,承认在一定的条件下开放言论自由,释放政治犯,集中人才。会后,蒋介石密令所属以后不再使用“赤匪”和“共匪”等字样。在对外政策上表示:“如果让步超过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国闻周报》第14卷第8期。)总之,在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快全面侵华步伐和中国亲日派竭力挑拨内战与分裂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促进和各方爱国人士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党中央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2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在前一阶段秘密接触和高层对话的基础上,分别由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以及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进行了五次谈判,谈判的焦点则是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

关于红军改编问题,国共两党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红军改编的人数和是否保留红军独立指挥权的问题上。由于蒋介石企图通过改编来削弱红军并取得对红军的控制权,因而最初只允许红军改编为两个师1.5万人,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政训人员和各师参谋长及各级副职。中国共产党则力图尽量多地保存红军兵力,使之成为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提出红军应编4个军12个师组成一路军,设正副总司令,并坚决维护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权。谈判中,中共代表据理力争,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再次做出让步,把红军改编人数先是降至4个师六七万人,“即以方面军编为师,军编为旅,师编为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版,第5页。),继而降至3个师4万余人,使双方在此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对于国民党派政训人员和各级副职以及请朱德、毛泽东“出洋”等要求,则拒不接受,并坚持设立总指挥部和政治部,反对蒋介石以国民政府汉口禁烟缉私处主任康泽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保留红军的独立指挥权。对此问题,蒋介石一直锱铢必较,不肯让步。

直到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于8月18日,才基本上同意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红军改编原则和出师华北等问题。中共中央提出的10项条件要点是:须使红军放在合法地位,早日开赴前线杀敌;同意设立总指挥部;发给平等待遇之经费;发给平等待遇之补充器物,一部分在陕西省三原地区补充,另一部分在山西省太原补充;红军充任战略游击支队,在总的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挥红军之特长;依据游击战争原则,出兵与使用兵力;不分割使用,集中由陕西省韩城渡河前进;红军第一批出动地区,在平汉铁路线以西,平绥铁路线以南地区。

9月中旬,中共中央以博古(秦邦宪)和叶剑英为代表,就《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修改和发表问题,与蒋介石、康泽等人举行会谈,终于21日达成协议。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的上述《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且均于本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而其宣称愿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更足证明中国今日只能有一个努力方向。”

《谈话》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既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惟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中央日报》,1937年9月24日。)

这次《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不论如何,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统一战线的发展,将使中国走向一个光明的伟大的前途,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倒和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第365页。)由此不难看不出,八路军成立,出师华北抗战前线,无疑成为共产党加速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到正式形成的焦点。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 岳思平

                                      二0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浏览 1,73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