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通过的53位预授上将名单与排名

谈天说地聊古今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实行军衔制,其中开国上将共授予55人。55位上将中有军队级别的为53人,另有2人的级别为地方级别。55位上将的产生,是在中央军委经过反复研究、综合平衡后才最终确定下来。上将数量及人员的产生在酝酿与评定过程中经过平衡排队、反复斟酌,几经增加与多次删减才落定名次与座次。在55位授衔上将产生的过程中,上将数量名额与人选名单几经变动,本期将专门详谈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通过的53位预授上将名单与排名

一,1955年1月中旬召开的军委座谈会通过了预授上将58人方案

1955年1月14日、15日,中央军委由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召开了讨论军衔的中央军委座谈会,经过两天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上将58人预授方案。1月1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与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联合署名,将军委座谈会确定的上将以上名单上报毛主席。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召开中央会议研究元帅、大将与上将人选。经过几次讨论,初步确定了元帅、大将名单与上将的预授名额。关于上将人选,中央书记处决定将上将名额由原上报的58人削减为51人,同时决定已到地方或中央工作的兼任军队职务的人员暂时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衔的评衔工作。此外中央书记处还专门提名吕正操作为原东北军代表评定为上将人选。



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确定元帅与大将初评人选与上将名额定为51人后,1955年1月下旬,毛主席将中央书记处的决议转交给彭德怀,由彭德怀主持军委会议,对上将人选再次进行评选与确定。根据中央的评衔指示,彭德怀与罗荣桓多次召开军衔会议,研究并落实削减上将人选。经过多次商议,终于初定了51人预授上将名单。由于毛主席在预授名单中确定大将人选为11人和上将名额为51人,且提议增加吕正操一人为上将人选。中央军委决定预授上将名单削减12人。在新的预授51名上将人选中,共有13人退出了预授上将名单,落选预授上将名单的13人分别是:

  • 1,军队政审未下结论(正兵团级2人):傅钟,周士第;
  • 2,地方干部兼任军队职务(6人):谢富治,叶飞,陶铸,李井泉,阎红彦,曾希圣;
  • 3,副兵团级(4人):莫文骅,郭化若,程世才,李天焕;
  • 4,准兵团级(1人):贺炳炎。

二,1955年3月初,中央军委排定的5预授上将名单为53人

1955年3月初,中央军委对军队高级将领的政审工作结束,军委通过了傅钟,周士第二人的政审结论,二人上将的军衔鉴定被中央军委通过,傅钟与周士第二人重新进入上将名单,此时初评上将人选从原来51人增加到53人。同时中央还任命原防空部队司令员周士第为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三,1955年4月,预授上将名单一增一减,仍为53人

1955年3月21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结束后,为加强党内团结,鉴于上将名单中没有陕北红军的代表,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提议增加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四川省副省长阎红彦为上将。同时原拟评上将名单中的王建安因受饶漱石的连累,因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在华东地区召开对饶漱石的斗争会议中拒绝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经中央军委决定,王建安被排除在首次授衔之外。共和预授上将名单一增一减后仍为53人不变。

四,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通过上将名单为53人

1955年5月初,总干部部将修正的少将以上名单呈报中央军委审查。1955年5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军委会议,初步审定了少将以上名单,其中上将预授名单为53人。军委会议通过的53人上将预授名单与排名顺序为:

  • (1)1~12.张宗逊,宋任穷,肖 克,王 震, 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 (2)13~14.李克农,陈伯钧;
  • (3)15~30.李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
  • (4)31~46.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刘 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
  • (5)47.吕正操;
  • (6)48~49.傅钟,周士第;
  • (7)50.阎红彦
  • (8)51~53.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五,详解53位预授上将的排名:

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通过了53位预授上将名单,军委是如何给53位预授上将排定座次的呢?实际上,这53位在上将的依次排名是有着内在规律在其中:

1,首先我们来看预授53位上将前12位的排序,这12位预授上将原为1955年1月中旬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初评大将人选,其中张宗逊、宋任穷等五人入列初大将第一方案15人名单,而许世友、刘亚楼等七人则入选了初评大将第二方案22人名单。后因为中央决定削减大将名额,大将人选确定为十人,因此张宗逊、宋任穷等12人由拟评大将改评为上将。张宗逊至王宏坤分列预授53名上将名单的第一至第十二位。

2,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13位与第14位的分别是李克农和陈伯钧。陈伯钧为军队副兵团级,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正兵团职),为何他在上将名单中却超过一大批正兵团级人员而位列第14位呢?这是因为陈伯钧与李克农二人也曾被总干部部列为拟评大将人选。二人作为军委院校与秘密战线的代表被罗荣桓上报为拟评大将人选,只不过在1955年1月中旬的军委座谈会上,经军委讨论后,二人的拟评大将未获军委座谈会通过,二人改评为上将。因此二人作为首批落选大将人员在拟定的上将名单中排在李达与杨成武的前面,居上将排名的第13位与14位。

3,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15位至第30位的是16位正兵团级高级将领。16位正兵团级预授上将的排序是按1955年1月上旬每个人所任职务的编制顺序排列的。

4,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31位至第46位的是16位副兵团级高级将领。16位副兵团级预授上将的排序是按每个人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决定的。

5,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47位的是三八式将领吕正操,吕正操因缺乏红军资历,且又系副兵团级,55年1月中旬的军委座谈会因此不曾将吕正操列入初评上将名单之列。后初评58人上将名单上报毛主席,经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决定临时增加吕正操为上将,并名列副兵团级预授上将的最后一位。

6,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48与49位的是傅钟和周士第。二人因历史原因,在军队政审中未下结论,二人落选上将名单。1955年3月初,二人通过军队政审,傅钟与周士第二人重新入选预授上将名单,排名名列吕正操之后。

7,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50位的是阎红彦。1955年4月,毛主席提议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唯一代表入选上将名单。毛主席说:"阎红彦应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应评为上将。汇阎红彦要么不授衔,要授就是上将"。因此中央军委决定阎红彦入列上将名单,排在周士第后面。

8,预授53位上将中排名第51~53位的是原三位国民党起义将领,分别为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三人曾在1955年1月军委座谈会上作为正兵团级人员入选初评上将名单,排名列在正兵团级人员的最后三位。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决定将三人的上将排名名列53位预授上将名单的第51至53名。


(浏览 765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