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入川,主席为何指定率领第十八兵团?历史真相是“完璧归赵”

度度狼gg

1949年10月10日,毛主席召见了回京参加开国大典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首长,对解放大西南之战做出了具体部署。在《中原西南解放战争》一书为此特别写道:“毛泽东指定贺龙率第十八兵团由陕入川,与二野主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并确定了西南军政领导机构”。


贺老总
贺老总

大部分军史爱好者,都理解第十八兵团“佯攻川北”的重大作用,这个战略佯动让老蒋和他的幕僚们,产生了极大的错觉,进而牢牢地牵制了胡宗南军事集团的残余力量,直接掩护了第二野战军秘密从湘西杀入川东,克重庆下成都,彻底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一定有人不解,第一野战军当时下辖四个兵团,即王震的第一兵团、许光达的第二兵团、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团、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个个实力雄厚能征善战,为什么毛主席一定要指定第十八兵团,在贺龙的率领下入川呢?

这真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军委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精心安排,因为第十八兵团的建制属性较为特殊。


第十八兵团周士第
第十八兵团周士第

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历史

先捋一下脉络:抗战爆发以后,由刘邓首长率领的八路军第129师,以太行山为依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了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各一部的抗日根据地,简称为“晋冀鲁豫根据地”。

1945年8月20日,日本刚刚宣布投降,延安即批准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军区司令部以第129师师部兼,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滕代远和王宏坤、参谋长李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1946年6月,该军区将野战主力部队逐渐编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野司”以刘伯承兼司令员、邓小平兼政委、李达兼参谋长。注意这个“兼任”,是指各首长以大军区的职务,兼任野战军司令部的职务。

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初的四个主力纵队番号分别是第1、第2、第3、第4纵队,1945年底再建第6、第7和第8纵队,其中的7纵和8纵,后因任务改变而撤销建制,两个纵队分别与第1纵队、第4纵队完成合编。



因此在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编制情况,跟东北我军早期的情况非常相似,均下辖五个野战纵队,即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也都未设第5纵队。

1947年6月,刘邓首长率领第1、第2、第3和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又称刘邓大军),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此时留在晋南的只剩下一个第4纵队,司令员是我们熟悉的陈赓将军。

此后晋冀鲁豫军区的原地方部队纷纷升格合编,相继组建了第8纵队(新)、第9纵队、第10纵队、第11纵队、第12纵队,从而使晋冀鲁豫野战军达到十个野战纵队的规模。

所以要注意,刘邓首长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其鼎盛时期,兵力和实力都丝毫不弱于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已从最初的8万人发展到28万人,要知道,华野成立时也不过275000余人。

而由刘邓亲自统率跃进大别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四个主力纵队约12万人,在大别山“拖瘦”的也只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部分主力,而非“中原野战军”,这个历史事实必须要搞清楚!



不久以后第4纵队、第9纵队也编入“陈谢兵团”,执行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任务;其余的第10纵队、第11纵队和第12纵队,要么调入外线中原战场(比如11纵)、要么改制为新解放区的二级军区。

其中10纵组建桐柏军区、12纵组建江汉军区、起义部队第38军则分属陕南军区和豫西军区。换句话说,到1947年7月开展战略反攻以后,在晋冀豫豫军区“原辖区”留下的野战纵队,只剩下一个第8纵队。

需要指出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这一时期面临的情况有根本的不同,华野有可靠的后方,可以不断将“地方部队主力化”,升格地方武装编入野战军,所以野战军兵力逐渐增加。

而刘邓的部队要开辟中原新区,只能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期间至少有四个纵队级部队(含第38军),先后脱离了野战军建制,兵力自然略减,是故两大野战军的兵力情况,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



二、徐向前出山

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曾跟刘邓首长一起共事,指挥部队打鬼子。

之后徐帅曾率领第129师、第115师各一部挺进山东,出任山东纵队司令员,1942年调回延安,转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抗大校长等职务。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徐帅因身体原因,并没有第一时间奔赴战场,直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近一年后,1947年的春季,才被重新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野战军副司令员。

徐帅风尘仆仆,从延安赶赴晋南,接手了军区留守部队,事情明摆着,晋冀鲁豫有战斗力的部队,基本都被升格为野战军打到外线去了,因此徐帅到任晋南时,除了一个第8纵队,余皆地方武装。

如此在打击阎锡山军事集团的作战中,我军兵力明显不足,那么徐帅到职后,首要任务就是组建新部队和大力练兵。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

于是再以晋冀鲁豫军区所属之太行军区现有部队,编组升格为第13纵队,以冀南军区现有部队,编组升格为第14纵队。不难发现,在逐鹿中原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仍然不弱,只是分为了三大块而已:

刘邓率领的四个主力纵队(另外一个11纵配属华野指挥)、陈谢率领的两个主力纵队(附38军)、留在晋南由徐帅指挥的三个纵队,总共十一个纵队级建制,谁敢说刘邓部队实力不济的?那是没有理清作战序列!

不过在这三大块中,以徐向前的麾下的兵力最弱,三个纵队加一起也不过50000余兵力,并且还是骨干少、新兵多、装备差、缺乏攻坚作战经验。

徐向前发扬当年在鄂豫皖苏区的精神,硬是把这样一支弱旅,经过强化训练和实战锻练,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野战部队,不仅兵力逐步增加,战斗力也直线上升,1948年初的临汾战役便是很好的例子。



当时的临汾,已经是阎锡山在晋南唯一保住的据点,为拔掉这颗钉子,徐向前指挥所部53000余兵力,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攻坚,终于全歼守敌25000余人解放临汾。

这一战役,不仅使晋南解放区连成一片,极大锻练了参战部队,也为后续挺进晋中威逼太原,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态势。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抓紧时间,又开始对部队进行新式整军,进一步提高了军政素质,准备发起晋中战役。

然而就在1948年5月间,西柏坡重新划分了各大战略区的所辖范围,徐帅麾下的这三个纵队,战斗序列突然发生了变化。

根据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首长们(刘、邓、李等),均在中原战场指挥作战,已不能兼顾军区的工作,中央决定聂荣臻任司令员的的“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的大部分实现合并,新组“华北军区”


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
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

三、徐向前调任华北军区

在这次战略区的重新划分中,原晋冀鲁豫军区所辖的四个二级军区:冀鲁豫、太行、太岳、冀南军区,以及徐向前率领的三个野战纵队,整体划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徐帅由此改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为适应大兵团作战,同时以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4纵队组成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以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和政委,继续在山西境内,专司打击阎锡山军事集团。

也就是说,华北军区最先组建的这个野战兵团,反而是以原晋冀鲁豫军区的三个纵队编成的。

现在理清楚了吧?尽管徐向前统率的第一兵团,在作战序列上隶属于“华北军区”,但实际上该兵团的干部战士,基本都是太行山的子弟兵,就成分而言,那得算是八路军第129师系统。

比如第8纵队司令员王新亭,就曾经是第129师陈赓386旅的政委,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王新亭
开国上将王新亭

与此同时,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挺进外线的部队,包括刘邓直接指挥的四个纵队、陈谢兵团的两个纵队、以及暂归华野指挥的一个纵队,共七个纵队正式组成了“中原野战军”,刘邓首长改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

因此必须说清楚,中原野战军的前身,确实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但是中原野战军又并非继承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全部力量,而只是其中一部分七个纵队约16万人,两个概念千万别混为一谈。

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序列中,徐向前指挥的7万野战部队(已经发展壮大),已转隶给华北军区;另有近7万多人马,转为二级军区所属地方部队,所以我们常说的“中野”,并不等于之前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华北一兵团参谋长陈漫远
华北一兵团参谋长陈漫远

四、第十八兵团再次转隶

可以看出,华北军区的三个野战兵团,实际上分为两个系统:徐向前率领的第一兵团,是晋冀鲁豫军区(129师)的余脉,而杨得志的第二兵团、杨成武的第三兵团,才是原晋察冀军区的野战主力。

两个系统也分别担负不同的战略任务,聂帅指挥的华北军区直属部队,以及由军委直接指挥的第二、第三兵团,主要跟傅作义“华北剿总”之敌进行周旋;而徐帅的第一兵团,则专门对付阎锡山“太原绥靖公署”的敌人。

平津战役胜利后,华北军区的这三个兵团,按全军统一的序列,番号分别更改为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然后齐聚太原城下,于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随后再次分拆使用:

第二十兵团回师警备平津,而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转隶给第一野战军指挥,使一野的总兵力达到了四个兵团34万余人,首次对西北之敌构成质量和数量的双重优势,西北战场由此也进入到战略决战阶段。


十八兵团入川
十八兵团入川

彭总在西北决战的第一步,实施了“钳马打胡”的战略,即首先以第十九兵团监视阻击“马家军”,然后集中三个兵团的主力,歼击企图反扑西安的胡宗南部队,遂在“扶眉战役”中大破敌人,“西北王”的腿基本瘸了。

第二步则改为“钳胡打马”,即以第十八兵团附第7军、第19军,在秦岭一线监视胡宗南余部,然后集中另外三个兵团,全力追歼“马家军”。最终在“兰州战役”中,一战打断了“马驹子”的脊梁,西北战场从此进入战略追歼阶段。

之所以选择第十八兵团作为监视和胡宗南的主力,就是为了下一步从陕南进击川北,再杀入川西平原,让这支原晋冀鲁豫的子弟兵部队,重新纳入到刘邓麾下,某种意义上,应该属于“归还建制”。



为什么一定要把第十八兵团“归建”呢?因为刘邓首长当时手里的部队并不充足: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共三个兵团,1949年2月的实际兵力为28万余人。

其中陈赓的第四兵团在渡江战役后,暂由第四野战军指挥,执行千里迂回两广的战略任务,暂时脱离了二野建制。

如此,二野进军西南的主力,只剩下陈锡联第三兵团、杨勇第五兵团(渡江战役后发展到23万余人),再加上王宏坤率领的湖北军区部队两个旅,满打满算也不过25万人。

而西南地区敌人的总兵力,包括中央军、杂牌军、地方武装等等,即便不包含云南方面守军,也足足有近80万人,从数量上看,我军兵力明显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委当然要给刘邓增兵,一方面,是就近将四野留在鄂西的部分兵力,包括41军、47军和50军的全部或一部,临时划归二野指挥。

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第十八兵团重新交回刘邓手中,以便经略西南,毕竟西北战场已无重大战役,可以腾出一部分兵力了。

1949年10月13日,军委致电第一野战军彭老总:“一、关于由陕入川兵力,已确定为第十八兵团,不牵动其他部队;二、刘金轩部(陕南军区)及第7军配合作战。

电文另外说明:“三、经营云、贵、川、康、藏的总兵力,为二野全军及十八兵团,共约六十万人”。



五、第十八兵团一直打到西康

选择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改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同时亲自率领一个兵团入川,看似“杀鸡用牛刀”,其实有双重因素。

作为曾经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在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阶段,却成为西北野战军的“后方大管家”,多多少少是有些遗憾的,如此安排算是一种补偿吧。

另外就是,贺龙早年曾经率部驻防过四川,都应该记得贺龙毅然扣押日本军火船的轶事,那就是贺龙担任“四川逃逆军”混成旅旅长时期,在涪陵的壮举,显然对四川的情况也是非常了解的。

因此解放大军还未入川,就已经组建了西南局和西南军区,西南局以邓政委为第一书记、刘司令员为第二书记、贺老总为第三书记;西南军区以贺龙为司令员、邓公为政委,刘帅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至1949年11月下旬,二野主力已全面杀入四川腹地,胡宗南放弃秦岭防线撤往成都,贺龙随即率第十八兵团跟踪追击,由陕南经川北直入成都平原。

第十八兵团就此正式转隶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建制,在成都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西南地区之中央军主力。

陈赓兵团突至云南后,也于不久后归建,第二野战军至此拥有了四个兵团50余万大军,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其他部队和地方部队,兵力确实达到了60万人。



第十八兵团所属部队,由此成为我军建制最特殊的一个兵团级部队,它先后隶属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一野战军,最后又重回刘邓麾下

战国时期,晋冀鲁豫一带多为“赵地”,所以才说贺老总率第十八兵团入川,确有“完璧归赵”之意,成为一段军史传奇。

四川全部解放后,1950年3月间,第十八兵团所属之第62军,在第13军、第14军各一部的配合下,继续西进胜利解放西康,至此,西南战役取得完胜。

1950年4月,第十八兵团番号奉命撤销,兵团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


(浏览 46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