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求实 陈玺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八路军研究会青年分会和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部分会员一行13人组成考察团,赴黑龙江省密山、虎林、鸡西、牡丹江、哈尔滨等市开展为期一周的专题纪念活动。考察团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主题宣讲、缅怀先烈等多种形式,追寻英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6月20日清晨,考察团一行迎着朝阳飞向黑龙江省鸡西市。下了飞机,坐在大巴上看着高速路两边的景色:青青的草原,翠绿的树苗,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此起彼伏的地形,一幅青山绿水的美景。北大荒纪念碑标志着这里曾经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无数年轻人在这里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建设着祖国的东北边陲。
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兴凯湖宣教馆,听讲解员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兴凯湖的历史发展。6,500万年前的地壳变动,岩浆喷流铸造了今天兴凯湖之广阔壮丽。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人民,在这片黑土地上挥洒着勤劳的汗水,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书写着美好的明天。这里各种珍稀的鱼类鸟类数不胜数,为这优美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无数的生机。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兴凯湖畔,面对这片黑土地上如此巨大的一片湿地和水天一色的湖面,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和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旧址(现密山四中)与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学院学员一起开展现场学习。

在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前合影
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初创时期,人员主要由八路军(在延安储备的航空人员、抗大学员)、新四军、起义人员及收编的日本航空队人员组成。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先后辗转至牡丹江、东安(今黑龙江密山)、长春等地。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共培养500多名各类航空技术人员。创造了马拉飞机、直上高教、酒精代替航油等一个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孕育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东北老航校精神,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从东北老航校走出了刘亚楼、常乾坤、薛少卿、方子翼、方槐等1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由东北老航校培养的学员走出了王海、刘玉堤、张积慧、邹炎、林虎、李汉、王天保、华龙毅、徐怀堂、侯书军等空军高级指挥员和空军战斗英雄。

在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旧址前合影
东北老航校纪念馆位于鸡西市密山市密山镇西3000米处。2001年,密山市委、市政府为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展示老航校创建及发展历程,弘扬老航校创业精神,建立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纪念馆中有空军赠送的各式不同型号的退役飞机和高级木雕飞机模型,并先后征集了老航校珍贵图片、实物等800余幅(件)。

在东安机场遗址前合影
东北老航校是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在听取了讲解员讲解后,我们感受到革命老前辈,在当年如此艰苦条件下,为了祖国的领空和明天,一定要创建好人民空军的决心。
在密山四中老航校旧址参观,当年泛黄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回忆。刘亚楼将军之孙、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会长刘渊、刘善本将军之孙、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刘笑鹏为我们和航大学员讲述了当年先辈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如何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人民空军的历程,我们感受到老航校的创建者们“严字当头,铁的纪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下午,我们来到虎林,虎头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北山地中,中俄界江乌苏里西岸,是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为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该要塞历时6年,耗资数亿资金,征用劳工两万余人,于1939年春修建完工,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遗址之一,是侵华日军最终下场的历史见证。

在虎头要塞遗址合影
在博物馆和要塞旧址,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日军曾经动用无数中国劳工为他们修建此工事,累死、冻死的中国劳工不计其数。工事建好了,这些劳工有的被送进731部队为日军充当试验品,而大部分被日军枪杀。我们认真听着介绍,走在潮湿低矮的巷道里,锈迹斑斑的枪械文物和泛黄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血泪史,此刻大家心中充满悲愤……。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密山市烈士陵园359旅烈士纪念塔合影
6月22日上午8时,359旅解放密山79周年主题祭奠活动在密山市烈士陵园举行。在359旅烈士纪念塔前,全体人员庄严肃立,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并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合影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随后,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泛黄的垦荒工具、珍贵的历史影像与详实的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复转官兵挺进荒原的壮丽史诗。王震将军孙女,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兼359旅分会会长王京京在参观时深情地追忆:“祖父带领拓荒者战天斗地,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份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在王震将军塑像前合影
下午在“红色密山”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晖讲述了老航校在筹建过程中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为新中国培养首批航空人才的感人故事。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王京京表示,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是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北大荒精神的重要载体,此次参观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6月23日,我们来到了鸡西市。上午参观市博物馆,聆听了馆长对于鸡西历史的介绍。下午举行了“追寻英雄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宣讲报告会。左权将军外孙、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会会长沙峰以《追忆我的姥爷》为题进行专题宣讲。他通过11封绝笔家书,展现了左权将军“铁骨铮铮赴国难,家书字字寄柔情”的革命者形象,深情讲述了将军指挥八路军粉碎日军扫荡、最终血洒十字岭的壮烈事迹,以及作为后人传承“智勇双全、矢志不渝”革命家风的历程。

报告会后部分学生代表与大家合影
6月24日,大家来到了牡丹江,参观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国保单位)。利用两个机库布展,改建成为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分为战鹰从这里起飞和建功在万里长空两个展厅,全面展现人民空军艰苦卓绝、辉煌卓著的奋斗历程,树立人民空军起飞地和中国航空事业开端的历史印记。

在老航校雕塑前留念
大家在展陈中心合影,讲解员述说着我国空军的发展建设史。东北老航校校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的孙女常立和东北老航校副校长刘善本之孙、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刘笑鹏不仅补充说明了部分讲解,还更加生动地讲述了一些细节。

在展陈中心合影
启航广场雕塑主体由高高飘扬的党旗、老航校校门和飞行员雕塑组成。整体寓意“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忠于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空军从东北老航校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胸怀凌云壮志,搏击万里长空。雕塑高7.21米,纪念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21日老航校学员直上九九高教,右侧以直上九九高教浮雕定格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校门拱高3.10米,纪念老航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1日成立,5个飞行员雕塑分别象征老航校、抗美援朝、国土防空、跨越发展和奋飞新时代5个发展阶段,寓指人民空军初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在八女投江雕塑前合影
6月25日,大家来到了此次黑龙江之行的最后一站哈尔滨。随着大家活动热情的高涨,哈尔滨的气温也达到了峰值。我们顶着烈日,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这里曾是关押赵一曼烈士的监狱。旧时的器械和复制的老照片,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那些英烈的英雄事迹,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等前辈们,他们就义时也就30多岁,但他们的精神能指引后代百年行程。
随后我们来到了哈尔滨烈士陵园,朱瑞将军安葬于此。朱瑞将军外孙、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副会长朱明瑞携子,与八路军研究会青年分会和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的会员代表列队肃立、默哀致敬,并依次向将军墓敬献鲜花。朱瑞将军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东北老航校首任校长。此站是11位抗战先辈后代代表,走访黑龙江多地开展“追寻英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的最后一站。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前合影

在朱瑞将军纪念碑前合影

朱明瑞深情凝视着自己外公的照片,还时常给自己15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讲述外曾祖父的革命奋斗情怀。
此次黑龙江之行,我们每个人分别接受了密山、虎林、鸡西、哈尔滨等地融媒体的采访,大家讲述各自先辈的历史,根据自身经历阐述了如何继承、发扬先辈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同时大家也都描述了对于这片黑土地的热爱,希望黑龙江越来越好!
东北这片黑色的沃土里,虽饱受战火的摧残,但同样孕育出不屈不挠的红色的精神。在鸡西,无论是抵御沙俄、日伪侵占,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鸡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金色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之歌。这里曾流淌着抗联战士鲜红的血液,这里曾是我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摇篮,这里拥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就是王震将军带领大家把南泥湾精神传承的地方:从开垦荒地到自力更生,再到丰衣足食。
兴凯湖在阳光的照映下,微风吹拂,泛起绿波层层。老航校在朱瑞、刘亚楼、常乾坤等革命前辈的带领下,不仅成为新中国空军的摇篮,更是新中国腾飞的起点之一!鸡西不仅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业名城,更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
牡丹江因是松花江上最大支流而得名,它传承了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宁古塔流人文化、“闯关东”移民文化、知青文化等多种文化。牡丹江旅游资源呈现“湖林雪边俗特红”七大特色。这里又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背景。
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长眠着无数的革命烈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他们为民族新生而牺牲自己,他们为民族富强而精神长存!
此次黑龙江之行,对于我们意义深刻。听着前辈们的事迹,回想着当年的艰苦岁月和披荆斩棘。照片中的前辈们似乎也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今天该如何前行。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贡献和服务。作为革命后代,我们将秉承前辈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为新中国添砖加瓦,为党的生日献礼,为老航校献礼,为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
(八路军研究会青年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