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和平
2017年11月27日,中国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首发式,我有幸参加首发式并结识了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大姐。特别是拜读了大姐赠送的《故乡岁月》《异乡岁月》《赤叶河》《阮章竞绘画篆刻选》等阮章竞著作,我对阮老的崇敬油然而生。
阮章竞(1914年-2000年)笔名洪荒,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3岁当油漆学徒,1936年参加抗日救国会,1937年北上太行山参加八路军,历任游击队指导员,太行山剧团指导员、团长,前方鲁艺教员,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戏剧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党组成员、党总支书记,北京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阮章竞亲身经历了战争年代与社会变革,一生孜孜不倦地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记录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文字记录。这位著名诗人、作家生于广东、学于上海,但抗战时期却对千沟万壑、战火硝烟的太行山情有独钟,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和艺术才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在太行山的12年,是他一生中“写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时期”。他创作的抗战戏剧深入人心,收集的新歌老曲口口相传,其诗歌、小说与绘画数量之多、水平之高、艺术之精令我惊叹不已,其中包括他那时创作的歌剧《赤叶河》。
歌剧源于真实生活
1945年4月,整风运动结束后的阮章竞面临新的工作选择。他的妻子赵迪之先后任山西省武乡县与晋城县的县委书记,领导让他到妻子同属的太南专区文艺部门任职。阮章竞拒绝了这个安排,提出到基层参加土改,搞减租减息的调查研究工作。
经地委同意,31岁的阮章竞只身来到山西省陵川县赤叶河村搞了三个月土改,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太行山文联。赤叶河村是一个位于太行山深处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村子,四面环山、层林尽染,因深秋时村边小河上漂浮着片片红叶,故称为赤叶河村。“赤叶河,赤叶河,赤叶河原是个荒山坡。从东到西二十里,黑格洞洞个大山壑。”
西安事变后,陵川县先后被国民党和日军占领,烧杀掠虏、残害百姓,饿殍白骨遍布山野,其中一些小孩的骷髅,“荒山多,石头多,棘针树林野草多;穷人死了没人埋,赤叶河沟白骨头多!”1943年,八路军赶走日军和国民党军,进驻陵川县,解放赤叶河,这里归属太行第八军分区和太行八地委辖区。八路军战士解下自己的炒面袋子,救活了村里的男女老少。
但因尚未土改,地主的剥削、贫瘠的土地、再加上有些人比较懒,这里的贫穷落后使初到赤叶河的阮章竞怵目惊心。他有一次去找一个农民,农民妻子出门羞涩地说:“丈夫在睡觉。”农会主席小声告诉阮章竞:“她丈夫只有一条裤子,被雨淋湿了,今天没有裤子穿,起不了床。”真令人可怜。阮章竞看到善良的农民祖祖辈辈辛勤劳动,吃的是粗糠野菜,盖的是虱子成团的老破羊皮;而狠毒的地主不劳而获,掌控着农民的生死簿!
阮章竞与赤叶河群众“打成一片”,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没有面粉,只有谷糠掺着玉米面,吃了便秘很是痛苦。虽然生活条件比之前在部队差的多了,但丝毫没有影响阮章竞的工作热情,开展抗日救国、土改运动、群众工作很有成效。在动员征兵中,阮章竞动员的青年人几乎都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这些青年有些在战斗中牺牲了,有些人入了党、当了干部。后来阮章竞创作的诗歌《送别—记豫北某村参军小景》,表现“漫山遍野来送出征人”的情景,展现了群众拥护共产党、毛主席的满腔热情和对反动派的憎恶痛恨。
阮章竞还看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少青年人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一方面贫穷愚昧,另一方面没有婚姻自由,导致夫妻不和,三天两头又吵又打。这使阮章竞非常难过,在后来的作品中多次把婚姻自由作为重要的主题。
歌剧配合土地改革
1947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大法》。为宣传党的土地政策,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戏剧部长的阮章竞回忆二年前在赤叶河村的社会实践,开始创作歌剧《赤叶河》。9月8日,他在涉县完成了第一稿。
歌剧讲述了1930年至1946年的山西省陵川县赤叶河村,乡亲们遭受恶霸地主吕承书的剥削压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讨还血债的感人故事。
农民王大富在先人开垦的荒山坡地日夜辛劳,与儿子王禾子、儿媳燕燕一家艰难度日。地主吕承书勾结官匪霸占山林,强收繁重的地租和杂税,王大富用血汗种的粮食被掠夺一空。正如放羊人老宋唱到:“赤叶河,灾难多,不开荒山人挨饿,开荒山就是打铁锁,千年万代逃不脱。”
好色的地主看见年轻俊美的燕燕顿生歹意,先乘燕燕在河边洗衣裳时调戏未遂,后将王家父子骗出家时对燕燕施暴。王禾子愤怒地举石向地主砸去,遭地主枪击。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王禾子满怀对地主的愤恨和对妻子的猜疑,一怒之下远走他乡。悲愤难诉的燕燕无处伸冤、走投无路,风雨交加的黑夜含恨跳入波涛滚滚的赤叶河。王大富一家“死的死,走的走,不死不逃的当牲口……哪里申,哪里告?衙门是老财的看家狗!国民党,中央军,老财的天下是他来保!”
八路军来到赤叶河,在外颠沛流离14年的王禾子回到家乡,在共产党工作员的领导下,与乡亲们一起搞土改闹翻身。罪孽深重的地主垂死挣扎,隐藏罪证、拉拢干部、妄图杀人放火后逃跑。群情激奋的诉苦大会上,满怀深仇大恨的王禾子与众乡亲彻底清算了恶霸地主的罪行。农会公道地将土地和财产分给了扬眉吐气的农民,“地主阶级消灭了,封建剥削一扫光,人民江山万年长。”
歌剧故事的时间跨度大,共分四幕,每一幕又分数场,场面宏大、衔接紧凑。剧情编辑得真实可信,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歌词、台词融入了当地群众的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阮章竞完成《赤叶河》剧本,找到一位抗战时在太行山的音乐人,希望能给该剧配曲。音乐人说:故事虽好,但自己没有生活体验,不能胜任。暂时没能请到专业作曲家为《赤叶河》作曲,在武乡盲艺人的帮助下,太行剧团团长高介云、张晋德用当地民间小调为《赤叶河》配曲。后来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钟惦棐摇头说: “太可惜,音乐不好,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剧本。”
歌剧传播影响久远
1947年10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在武安县冶陶镇召开“冶陶会议”,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为配合土改,使太行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人,高介云、张晋德领导的太行剧团排练了歌剧《赤叶河》,阮章竞亲任导演,为“冶陶会议”首场演出。恰巧也在冶陶的作曲家梁寒光看后,改编了歌剧的配乐,使歌剧的音乐旋律大有提高。11月石家庄市解放,华北人民文工团在石家庄连演了七场新乐曲版本的《赤叶河》。
虽然最初上演时条件简陋,缺少布景和道具,因没女演员只能男扮女装,但演员们满腔热情地表演,扮演禾子哥的演员唱到燕燕投河自尽时泪流满面,到了后台竟然嚎啕大哭。《赤叶河》的演出非常成功,场场观众爆满,不少人自始至终流泪观看。台上一曲《赤叶河》,台下一片哭泣声,句句血、声声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满腔怒火。
12月15日,阮章竞完成了《赤叶河》的修改稿。1948年2月10日,太行群众书店出版了第一版歌剧《赤叶河》剧本单行本,3月5日《人民日报》做了报道。之后阮章竞四次修改剧本,多家出版社也一版再版。
1948年,美国记者韩丁以观察员身份在长治市的张庄参加土改,并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丁在这部七百余页的大作中,向世界介绍了在张庄观看歌剧《赤叶河》时的盛况。
歌剧《赤叶河》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一直演到阮章竞的家乡广东。该剧与《白毛女》并称为解放区的“一红一白”两大歌剧,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新歌剧的代表作。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文代会全体代表在民国大剧院观看了歌剧《赤叶河》,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上演的第一部来自解放区的歌剧。陈毅、薄一波等首长观看后,还提出了修改意见。演员于是之观后说:“我永远记得这个戏演出时的热烈情景。”
1958年5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多场《赤叶河》。1989年5月,襄垣秧歌剧团演出的《赤叶河》获山西省第二届艺术节银杯奖,同年11月应邀进京演出时,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首长康克清、李德生、秦基伟、杨白冰、陈锡联、李雪峰等观看了演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做了报道。
1962年、1963年阮章竞两次回到太行山,受到太行人民的热情欢迎。太行雄峰、黄崖洞下、赤叶河畔、漳河岸边,昔日故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绘画了147张速写与25件国画。他用娴熟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画中的诗词展现了巍巍太行的无穷魅力,表达了对太行山一草一木的无比眷恋,寄托了对太行人民的深厚情谊。重返陵川县赤叶河大队时,阮章竞见到老友宋文孝。宋文孝是歌剧《赤叶河》中牧羊人老宋的原型,故人相见共叙往事。
2018年,宋天宏等宋文孝的孙辈们满怀“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激情,自费建设了“歌剧《赤叶河》诞生地纪念园”及附属配套项目。赤叶河因此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圣地,晋城市、陵川县的领导和阮援朝大姐亲临指导,山西省和当地媒体多次报道。2024年6月,“红色歌剧《赤叶河》的诞生展”在陵川县档案馆展出。赤叶河人热爱自己家乡,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同样令我十分感动。
此文刊登在2024年第六期《长治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