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朝鲜战争,很多影视作品和宣传材料,会直接切掉1945-1950年之间的事,上来就说北朝鲜向南发起进攻。实际上有些事情不说清,看后面的历史就会逻辑混乱。甚至出现“中国鼓励朝鲜统一全境”这样的重大误解。进而影响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正确理解。
今天是10月25日,也是抗美援朝纪念日。就结合一些史料,梳理一下1950年仁川登陆前5年的一些轨迹,看看战争风险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苏联、朝鲜和中国,又各自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理解朝鲜战争要先看朝鲜的近代历史。长期以来,朝鲜都是统一国家,也是大清的附属国。甲午战争大清战败后,逐步被日本占领,遭遇了极为悲惨的殖民统治。1945年二战结束,美苏两国根据利益需要,以北纬38度线对朝鲜进行分治占领。
38线南边从开始就很乱套,美国人首先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部分是韩奸),激起了南朝鲜人民的不满,之后又让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反对。最后消灭了大量反对势力,勉强扶持了亲美的李承晚,并于1948年率先成立了的大韩民国(韩国),韩国人口多,但是军事力量相对很弱,统治根基并不牢固。1948年还发生过济州岛四三事件,至少有2.5万人被美军镇压,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
38线北边一度也有过波澜,原本有包括曹晚植在内的民族主义领袖,这个人因为反对苏联而被捕,1950年蹊跷死在监狱。而苏联扶持了金日成为代表的亲苏派,很快肃清了反对派,并于1948年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虽然人口少,但军事力量强,统治根底更牢固。
在此之前,美苏也曾试图就朝鲜半岛如何统一达成协议,但双方互相指责,美国指责苏联在北方镇压反对派,苏联则指责美国在选举问题上弄虚作假,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其实说到底,谁都不想让对方占便宜。由于美苏政治立场严重对立,互不退让,这才造成了半岛的分裂。也就是战争的祸端其实早已由美苏双方埋下。
阻拦阶段:1949年3月-1949年末 中苏共同阻拦战争
1949年3月,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在接受英国记者的采访时透露,美国在远东的防御范围不包括南朝鲜和台湾。杜鲁门政府也希望收缩亚洲军事力量,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欧洲(甚至到1950年6月前,南朝鲜都没有从美国政府得到任何新的承诺)
这就给了金日成发起战争提供了外部条件,他认为朝鲜的军事水平远超韩国,美国如果不插手,通过战争手段北方一定能统一朝鲜。但他深知,大目标背后一定有大风险,必须依赖苏联支持。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会谈,他表示希望通过战争统一朝鲜半岛。但和美国一样,苏联此时的战略重心也是欧洲,斯大林当然不会冒着两面开战的风险,同意金日成在朝鲜发起一场很可能导致美国干涉的战争。所以果断选择了拒绝,只同意提供一些装备,甚至批准撤除苏联在清津港的海军基地(海军基地的位置很重要,后文会讲)。
1949年5月,金日成的特使又访问中国,向教员表示了同样的愿望,并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具体来说,金日成希望中国能够把三支部队转交给他们,分别是第四野战军的164师、166师和156师,总兵力大概在4万左右。这些部队很多是朝鲜人组成的、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由于当年朝鲜也给予过中共大量支持,教员也赞成金统一朝鲜的想法,这三个师连同装备在9月先后进入北朝鲜。但教员明确表示:“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
1949年7月,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将中共打算在大陆平定以后即部署攻台的计划告知了斯大林,中苏双方还交换了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看法,一致认为朝鲜当前不应该有一场战争,应该暂时保持三八线为界的和平状态。
1949年9月24日,苏联政治局做出决议并通告金日成:“由于目前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与南朝鲜相比没有占必不可少的优势,因此不能不承认,现在进攻南方是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所以从军事角度看是不允许的”——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金日成别乱动。
1949年12月16日,教员到达莫斯科与斯大林展开谈判。有可能就是这次行程,改变了后来的历史走向。教员此次访苏,主要任务是要废除1945年国民党政府和苏联之间所签《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签新条约。
其中,教员要求新条约中必须明确立即收回大连港、两三年内收回中长铁路和旅顺港的内容。双方反复争执,最后斯大林妥协了。
但这样一来,苏联失去了在中国东北几乎所有的权益,特别是失去了大连、旅顺优良的不冻港,这会导致苏联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和美国抗衡中处在一个劣势地位,斯大林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而处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等港口,早就为苏联外交部和苏军方所觊觎。为了保持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和美国的战略平衡,苏联想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
考虑到美国反复明确“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之内”的讲话,斯大林认为将朝鲜半岛纳入势力范围的机会到了,改变了先前的对朝政策,完成了由阻止金日成发动战争到鼓励金日成武力南下的大转变。
转变阶段:1950年1月-1950年6月 苏联开始支持战争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演讲,声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
1950年1月19日,苏联驻朝鲜大使向莫斯科汇报了朝鲜同志希望统一全境的想法。然而意外的是,斯大林这次给了积极的回应。1月30日,斯大林回电称:“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但他应该明白,他想对南朝鲜采取如此重大的举措,是需要有充分准备的。这件事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谈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会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他。”
1950年4月,激动万分的金日成再次访问莫斯科,期间,据金日成的译员文日回忆,斯大林起初还有点担心朝鲜一旦向南进攻,美国会出兵干涉。金日成信誓旦旦地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并承诺“这是一次突然袭击,南方有20万地下共产党员同时起义,进攻将在三天内取得胜利。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准备和部署……“于是苏联支持了朝鲜的计划,同意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而且是要枪给枪、要钱给钱(但不提供部队)。
但这样一来,就很对不起中国同志。因为之前和中国有过这方面的共识,结果才几个月就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斯大林觉得难以向毛解释,就鼓动金日成去北京见毛泽东,亲自跟中国同志谈。于是金日成按照斯大林的要求,5月13日晚到达北京。金日成向中国“通报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以及苏朝莫斯科会谈的结果”。这相当于就是来告诉中国同志:苏联同意了,我们要动手了,提前知会你一声。
包括教员在内的中国领导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在金门战役失利后,尽快解放台湾就是新中国的核心任务,如果朝鲜方面发生战事势必影响整个战略局势。为此,教员非常紧迫的通过电报想要得到核实。
5月14日,教员得到了确认:“……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北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同时补充一点,这个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会谈详情可由朝鲜同志向您讲述。”
这显然是一个很“巧妙”的策略。之前不通气,现在苏联老大哥突然说同意朝鲜进攻,但是中国同志要认可。这显然是把中国架在火上烤。而朝鲜方面此时已经得到了三个精锐师,又有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其实有没有中国认可差异不大。你说不打,就是你阻止半岛统一。这在当年的意识形态下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苏联方面,原苏联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贾丕才回忆录,斯大林曾经对朝鲜方面表示说:“如果你们遇到强大的抵抗,我一点儿也帮不上忙,你们必须请求毛泽东提供所有的帮助。”说明万一风险扩大,他就可以转嫁到中国身上,让中国同志派出地面部队支援,而自己则抽身事外,不给美国人借口。
面对苏联和朝鲜的精心设计,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教员也只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很无奈的同意在解放台湾之前先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在教员身边工作多年的胡乔木非常肯定地说:“现在,有人说在前苏联档案中发现了什么材料,说朝鲜战争是我们让打的。可以肯定,这是胡说八道。中央的会议我都参加了,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出兵是迫不得已,非常不情愿的。老实讲,当时内战刚刚结束,我们国内一大堆问题,我们决不可能鼓动朝鲜发动战争。
即使中国做出了巨大的忍让,苏联和朝鲜方面,甚至都没有把发动南下战争的具体时间和细节告诉毛泽东,大概斯大林和金日成都认为,北方进攻会非常顺利,只要美国人不干预,压根用不到中国人干什么。
1950年6月25日凌晨4点40分,北朝鲜陆军和海军同时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朝鲜战争爆发。当时,教员都不知道北朝鲜的具体部署,中国领导人是从外国报纸上得到战争爆发的消息的。
1.命令麦克阿瑟将军以所能动用的全部武器弹药供应韩国军队。
2.使用远东空军和海军撤出在韩国的美军顾问团及其家属。
3.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声明不容许中国共产党人攻击台湾,也不允许蒋介石的军队进攻大陆。
战争爆发后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了一名校官来北京通报情况。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事后对翻译师哲说:“他们是我们的近邻,战争开始也不和我们商量,现在才来打招呼。”
当时精于算计的斯大林和金日成,都对风险太过于乐观了。他们只是看到近10万人民军势如破竹,三天之内便占领汉城,一个月后就把南朝鲜军和美军逼退到釜山。他们看不到人民军已经力不从心,看不到精锐已消耗殆尽,后勤又补给滞后。
金日成大概想的就是一件事:把联合国军队赶下海,把南朝鲜军彻底歼灭,实现朝鲜统一。他不会想到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竟然能够在仁川登陆,更不会想到北朝鲜军队会节节败退,一个月平壤即被攻占。
其实早在1950年7月初,教员便提醒金日成美军在仁川登陆或北朝鲜后方登陆的危险性,当时,求胜心切的金日成显然忽视了毛泽东的警告,认为不值得考虑,并命令对中国方面的警告保密。
同样的风险,美军看到的是机会。美国人早就看出朝鲜人民军准备不足,后继乏力。可以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在其后方登陆。
登录地点的选择,一个是汉城西边的仁川港,一个是全州西边的群山港。群山港距离釜山要近得多,港口条件也好些。但麦克阿瑟选择的是仁川。他认为:
1.人民军主力90%集中在洛东江前线,从这里登陆最容易达成突然性。
3.从这里登陆可以拦腰切断人民军后方补给线及其退路。
4.从仁川登陆可以直趋汉城,政治上影响极大,可以一举扭转战局。
8月12日,麦克阿瑟下达仁川登陆预备命令。8月29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仁川登陆计划。日本的各个军港顿时忙碌起来。这样大的军事行动,要想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情报陆续传到朝鲜和其它地区。中国方面从各种渠道获得情报,并对此高度重视。
而8月31日,在安东13兵团司令部,邓华、洪学智、解方三人,根据使馆和考察人员传来的情报,经过周密的考虑,联名给林彪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不仅冷静分析了敌我力量差异,还指出了敌军可能在平壤或汉城附近登陆的可能。“(敌)以一小部兵力于现地与我周旋,抓住人民军主力,其主力则在我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
9月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柴军武返回北京汇报,他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并对美军有一定的了解。此时他已经把仁川登陆的可能性看得比较清楚了。根据他的文件记录:“这时期的敌人除用大力阻止人民军的前进外,并积极布置反攻。将陆战队第5团调回日本,拟组成陆战师,估计可能在仁川或其它地区登陆……”
那么,朝鲜方面是否也有所估计呢?当然也有。为了防备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组织了以崔庸健为司令的西海岸防御司令部,加强从仁川到群山的防御工作。但当时,西海岸的部队大都是没有受过训练的新兵组织的部队。真正的战斗部队都被牵制在釜山前线不能脱身。如果朝鲜方面能估计到麦克阿瑟使用的陆海空三军兵力有多少,那就至少要抽出4个师来防御仁川方面。釜山前线又会兵力空虚,沃克将军也会乘机反攻,这就是仁川登陆前朝鲜人民军所面临的处境。
仗打到这个程度。朝鲜人民军早就已经无力回天了。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尽管人民军也曾经全力组织反登陆,甚至派出大量的T-34型坦克到滩头阵地,但大部分都被美战斗机轻松击毁。不久,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全线反扑,朝鲜人民军兵败如山倒。
1950年10月,金日成写信求援。面对当年他只是派人知会一声、连开战了也不通知的中国同志,他是这样求助的: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后面的历史,我们都比较清楚了。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出兵朝鲜,可以看另一篇文章【原创】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风险决策的典范。
以上是关于朝鲜战争前后的主要脉络。从中可以看到在重大风险来临前,很多时候领导人尽管再聪慧,其实也都是处于认知“盲区”。
对于斯大林而言,他没有想到中国人会这么强硬的和他谈判;也没想到杜鲁门竟然能明确放弃朝鲜半岛。
对于金日成而言,他想不到同意进攻的幸福来得那么突然,仁川登陆的灾难又来得那么快。
对于中国来说,很难想象之前斯大林再三确认的保证,竟然转眼就被推翻,也很难相信直到开打了自己才被通知。
而对美国来说,他们想不到朝鲜军队会崩塌的那么快,更没有想过接下来,他们即将要面对一个怎样强悍的对手。
总体来说,朝鲜战争背后,是美苏两大国的利益博弈,无论朝鲜、韩国还是中国,当时都是他们计算的棋子。而中国摆脱棋子的身份成为棋手,绝不是靠美苏的仁慈,也不是因为个别领导人的风险错判。
而是靠几代人的团结奉献和流血牺牲,靠两弹一星与核潜艇,靠完整的工业体系,靠重大关头决策者的冷静智慧。
引用文献:
1.《1950年10月金日成写给毛主席的求援信》
2.《简述朝鲜战争(之一)——战争的起因 》知乎:王蛮子
3.《是谁预测了美军仁川登陆》(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险观):回顾历史: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