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3年的深冬,西安城里飘着鹅毛大雪。八十九岁的张蕙兰老人躺在床上,眼神却格外明亮。
屋里暖气很足,可她还是让儿女们把被子裹得紧紧的,仿佛要把这一生的话都说尽。
“你们都坐下,听我说个事。“老人的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屋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母亲这是要说重要的事情了。
“你们的父亲,其实早就知道自己会有什么结果。“张蕙兰缓缓说道,“那是1937年的一个雨夜,你们父亲把一个布包塞给我,说等新中国成立了再打开。“
那个布包,在张蕙兰的床头柜里藏了整整十二年。
里面装的是杨虎城在软禁期间偷偷记录的文件,密密麻麻写满了西安事变的始末。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关于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的重要记录。
“你们父亲啊,是个明白人。“张蕙兰说着,眼角泛起泪光,“他知道蒋介石不会放过他,可他还是选择了站在民族大义这边。“
作为杨虎城的第二任妻子,张蕙兰见证了这个男人的一生。从陕西军阀到抗日将领,从西安事变的主角到被软禁的囚徒。
她清楚地记得,每当夜深人静时,丈夫总会叹息着说:“只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就够了。“
果然,在南京即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对杨虎城下了毒手。
不仅处决了杨虎城本人,连他的第三任妻子谢葆真、幼子杨拯中,还有才八岁的小女儿杨拯贵,都没能逃过这场浩劫。
得知噩耗的张蕙兰强忍悲痛,在长安县买下七亩地作为墓地。
她不但安葬了丈夫和家人,还把杨虎城的副官、警卫员,以及宋绮云一家的遗骸也一并安葬在这片土地上。
“那时候啊,我就想着要替老杨把这些事情都办好。“张蕙兰说,“他是个重情义的人,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弟兄,也该有个好去处。“
新中国成立后,张蕙兰把那个布包里的文件全部交给了组织。这些珍贵的史料,后来成了研究西安事变的重要依据。
她还把杨虎城生前的藏书也都捐了出去,说是让更多人能读到这些书。
让人欣慰的是,杨家的后人都过得不错。大儿子杨拯民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省委书记,两个女儿也都在机关单位做了领导。
最让人意外的是杨虎城的孙子杨协,他不但创办了研究祖父历史的机构,还真找到了当年参与处决杨虎城的特务杨钦典。
“你们猜杨协见到那个人时说了什么?“张蕙兰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说现在的日子这么好,过去的恩怨该放下了。“
听到这里,屋里的人都沉默了。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被历史重创的家族,最后会选择用如此宽容的方式面对过去。
张蕙兰说着说着,眼睛渐渐有些疲惫。她告诉儿女们,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老杨葬在一起。
虽然按规定烈士陵园不能安葬非烈士,但当地政府破例同意了她的请求。
1993年2月的一个清晨,张蕙兰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个在乱世中守护着一个重要秘密的女人,终于能和她的将军长眠在一起了。
如今的杨家,有的在政界叱咤风云,有的在商界打拼天下,还有的选择了海外生活。
这个曾经历经磨难的家族,用智慧和宽容化解了历史的伤痛,在新的时代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那个雨夜里的布包,那些泛黄的文件,那段尘封的往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而杨虎城和张蕙兰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这座古城的记忆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人闻小塔楼):杨虎城死后57年,他老婆临终前说出一个秘密,此后子孙后代个个有出息,高官厚禄,孙子找到凶手,笑着说:祝您活到1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