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记载,1940年至1945年在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苏振华等首长的指挥下八路军在安阳地区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战役,给予进攻安阳解放区的日伪军以歼灭性打击,其中,林(县)南战役、安阳战役是八路军战斗史上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已载入现代中国军事史。

林南战役
1943年8月,为巩固新开辟的地区,扩大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决定以太行军区、冀南军区主力各一部,冀中警备旅和太行五分区林北、安阳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共约15个团的兵力,发动林南战役,消灭据守林县南部的日伪军。
战役由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和太行军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李雪峰指挥,将参战部队分为东、西两个作战集团。战役于8月18日零时打响,两集团军猛烈穿插分割,直指林县城及其外围据点。18日零时30分,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向林县城西伪军据点展开攻击,第二十团、第三团由东、西:南三面同时展开攻击并迅速攻入城内。中午12时,八路军向残敌发起进攻,仅用10分钟即将敌据点占领,除敌总指挥刘月亭负伤只身潜逃外,其余全部消灭。八路军旋即对驻守曲山的敌人发动进攻,歼灭其大部,而后向何家、姚村伪杨振兰独立旅发动攻击,19日将姚村敌人全部歼灭。经过两天激战,除南关日军据点外,林县城及其周围均被八路军收复。8月20日,八路军乘势南下,东集团军收复东姚集,攻占李家厂,横扫鹤壁集、西鹿楼以西地区;西集团军收复河涧、原康,攻克东、西平罗,26日战役胜利结束。
林南战役,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和收复据点80余处,解放人口40余万。林南战役使林县南部、辉县北部的敌人遭到毁灭性打击,刚刚创建的林(南)县汤阴、淇县、汲县、辉县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为八路军继续向南发展打开了局面。


安阳战役
1945年6月30日,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主力部队在3万民兵和自卫队的配合下,由军区司令员李达、政委李雪峰指挥,发起安阳战役。
当日2时,由军区第七军分区一团、四十三团、林县县大队、安阳县独立营等部队组成的第一支队,在黄新友、张廷发、高扬指挥下,开始向曲沟集敌人发起进攻。经过突破围寨、分割包围和攻取核心碉堡等战斗,至7时,全歼伪第一路军第三旅旅部及其第六团,俘伪旅长以下573人。与此同时,第五军分区第三十四团等部队组成的第二支队向水冶守敌发起攻击,激战至黄昏,全歼守敌。在第一支队、第二支队攻取水冶、曲沟时,太行第三军分区七六九团等部队组成的第三支队担任阻击援敌的任务,全歼由安阳增援的日军百余人及伪军60余人。八路军当天又攻克阜城村、果园南固现、天喜镇等10余个据点,至此,原定3天完成的作战任务一天即告完成。
7月1日,第一支队向南扫除九龙山南善应等据点伪军;第二支队进攻石棺、东鲁仙等据点;第三支队向众乐以东的敌人进攻。经过两昼夜激战,八路军将安阳以西、观台镇以南、鹤壁集以北地区的敌伪据点、碉堡全部摧毁,南善应、石棺的伪军在八路军的围攻下全部缴械,坚守九龙山、边石店及东鲁仙等地的伪军全部被歼。
7月4日,第一支队继续向南发展主力攻克鹤壁集,歼灭伪第六方面军暂九师第二十六团,接着又攻克北唐宋、大湖、鹿楼等据点,并争取了两个中队反正。第二支队、第三支队与近万名民兵自卫队互相配合,展开了对观丰铁路的作战,一举攻克东保障、西保障、王安等据点,扫除了观丰铁路沿线的碉堡。铁路沿线群众积极协同部队行动,经过数昼夜奋战,拆碉堡、烧枕木、搬铁轨,把观丰铁路这条日军用来掠夺六河沟煤矿的大动脉搞得支离破碎。日伪军在这一地区经营了八年的封锁阵地和星罗棋布的碉堡被彻底摧毁。
7月9日,安阳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八路军共毙、俘日伪军3300余人,击溃伪军900余人,攻克据点30余处,扩大解放区15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5万。



微信扫描 网络同步
(纪念邮简见证历史,见证情怀。就像一份可以直接邮寄的报纸,信息量很大,方便手机扫码阅读,具有纪念收藏价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兵方阵):记抗战时期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指挥的林南战役和安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