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原人民日报社记者 郭林吉
1978年11月份的一天,我和孙启佑(《人民日报》经济部记者)一同去湖南霝(读ling)县采访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县委书记石维刚(谐音)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女)接待了我们。两位都是山西人。当他们得知我是河南林县人时,显得格外亲切。攀起了“北方老乡情”。石维刚笑着说:“今天晚上吃饺子,款待老乡。”他扭头对宣传部部长说:“你去喊我老伴,你们一块到食堂包饺子去吧。”
石维刚正在他的办公室给我们介绍农田基本建设情况,有人进去告诉他:“谭震林副总理和夫人来了。说是明天要上井冈山。”井冈山属罗霄山脉万洋山北段,一部分在霝(读ling)县境内。谭震林1927年任湖南省茶陵县县委书记时,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人一上年纪,喜欢怀旧,这次上井冈山是故地重游吧。
石维刚一听谭震林来了,在吃、住方面有些犯愁。因为谭老是湖南人,喜欢吃米饭,晚上安排吃饺子,不对谭老口味,怎么办呢?他思忖片刻对来人说:“你去告诉办公室主任,让他到谭老住室找我。”
石维刚后来告诉我:“他在谭老住室对办公室主任说,《人民日报》来了两位记者。都是北方人,原来安排晚上吃饺子。谭老来了,就随谭老口味吧。你去通知食堂,不吃饺子了,改吃米饭。”办公室主任说:“饺子快包完了。”石维刚说:“留着明天吃嘛。
石维刚回答:“倒是够吃,主要是担心谭老吃不惯。回来老家吃不到家乡饭,我都过意不去。”
谭老风趣地说:“我看你小石是当县委书记当油了。你直接告诉我晚上吃饺子不就行了吗,故意绕着弯子说改吃米饭,哄我高兴。其实咱们过去闹革命南征北战,不管什么饭,填饱肚子万事大吉,况且我在北京住了快三十年,饺子还是蛮好吃的嘛!不要改了,晚上一块吃饺子。”
吃晚饭就在县委机关食堂餐厅。石维刚安排谭老夫妇坐一张餐桌,石维刚、宣传部部长、孙启佑和我四人一张餐桌。
谭副总理听说我是河南林县人,非要我和他老两口坐一起。我从来没有和大首长一起吃过饭,勉强被谭老拉过去了,却又窘得不好意思动筷子。谭震林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那时我32岁)你记住,记者是无冕之王,上敢见皇上,下能伴乞郎(乞丐)。不管到哪里都不要拘谨。我和你一样,都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兵,咱们边吃边聊,我向你打听一个人。”
我这才有点放松了,我问谭老:“怎么,林县有您的熟人?“
谭老问:“林县不是有一条红旗渠吗,现在谁是县委书记?”
谭老说:“杨贵现在不是在公安部吗,怎么还是林县县委书记?”
谭老又说:“我还欠他一笔账哩。记得是1961年,我在新乡七里营蹲点,林县正在修红旗渠,那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有些地方饿死人了,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各县负责人会议,部署农村纠‘左’和‘保人保畜’工作。其他县有人告状说:林县群众把树皮都吃光了,杨贵为了出名,不管群众死活,强迫老百姓饿着肚子在山上修什么红旗渠,从几百里以外的山西省往林县引漳河水,完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还说林县县委是死官僚,死抱着红旗不放,打肿脸充胖子,我在会上批评了林县县委,其实杨贵并没有到会,是县委组织部部长路什么林(路加林)替他去开会的。路当时对‘告状’表示否定,他说林县祖辈缺水,群众迫切要求修红旗渠,积极性很高。为了修渠,出现了像战争年代‘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感人故事,根本不存在‘强迫命令’。虽然是困难时期,林县有几千万斤储备粮作后盾,绝对不会饿死人的。我们当时并不了解林县的实际情况,便以路态度不好为由,宣布撤销他组织部长职务。事后,杨贵去新乡找我。他说‘我是县委书记,修红旗渠是我拍的板,如果说有错,处分我可以,但不能处分路加林啊!’我说‘路加林不接受批评,在会上态度不好,应该处分他。’杨贵说‘态度问题另当别论,对于批评应当允许申辩嘛!不行你们可以派人到林县搞调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后经派人调查,路加林和杨贵说的是真话,这才撤销了会上决定给他的处分。”
谭老接着说:“那时,杨贵很年轻,也就三十来岁。他敢于站出来为路加林鸣不平,并要求自己受处分,我欣赏他挺有骨气,为群众办事不怕丢官。事实证明,不是林县县委官僚,而是我们官僚。杨贵为老百姓办好事,我们不但不鼓励、不支持,还打击他的积极性,我老觉得对不住杨贵。”
我说:“当然吃啊!修红旗渠之前,我十二岁就跑十几里路去合涧镇的淅河挑水吃,饱尝了缺水的苦。”
接着我给谭老讲了一件往事:“我家有个爷爷。快过年了,奶奶说让他把脚洗一洗,爷爷说他刚洗过不久。奶奶问啥时洗的,他说‘六月下雨时在村后的河里洗的,脚很干净,不用洗了,省点水吧’。”
我说:“给您这大官说话,我还能造假吗?我说的是我二爷,叫郭守义,这事我们本族人都知道。”
谭老高兴地说:“年轻人,你刚才讲出了林县缺水的真实情况,修红旗渠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接着,谭老话锋一转,谈到“文化大革命”之初林县的“九·二一”事件:
“当时听说地委有人煽动群众去林县斗杨贵,周总理很生气,正好快国庆节了,总理责成我给河南省委打电话,邀杨贵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其实就是对揪斗杨贵的一种严厉批评。我打过电话后河南一直没有回应,国庆节期间,杨贵同志未参加国庆观礼。”
谭老说:“你这次回去一定要向他转达我的诚恳道歉,干万干万!”
我笑笑说:“您这么大的首长,何必那么较真儿呢?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杨贵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谭老说:“按毛主席说的办,批评错了,要给人家道歉,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让人家受冤。”
我们走出餐厅,谭老对我说:“我明天上井冈山,重访旧地,晚上回来,你不要走,在这里等我,我回来咱们接着聊。”
次日晚上,石维刚告诉我:“谭老打电话了,他因重感冒,乘直升飞机回北京了,让你回北京去找他。”
– 作 者 简 介–
郭林吉 男,河南省林州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副编审。原人民日报社记者,河南省委《党的生活》杂志社总编室主任。曾亲自参加了红旗渠总干渠的建设。关于“红旗渠”的作品有《林县人又“疯”了》《三千里丰碑》等。《红旗渠报告文学集》一书获莱比锡万国图书博览会金奖,《千年“神虫”落网记》被收入《新华月报》。
– 主播 简 介–
新 生 本名魏俊彦,林州市河顺村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林州热土领袖情》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