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
江泽民(1926年8月17日-2022年11月30日),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0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江泽民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人们把江泽民同志的题词镌刻在青年洞旁
在林虑宾馆312房间,林州市长说,红旗渠是林州人的命根子,红旗渠不能没有水。江总书记说:“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下午5时45分,总书记返回林虑宾馆。在林州的这一天,红旗渠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他让秘书通知林州市长李庆瑞来介绍红旗渠的有关情况。
5时50分,李庆瑞拿着红旗渠平面图、《红旗渠志》和《林县志》来到了总书记下榻的312房间。
总书记坐在办公桌前,拿着当天送的《人民日报》阅览,见李庆瑞进来,微笑地点了点头。
李庆瑞走到桌子的右前方,把红旗渠平面图平摊在办公桌上。总书记拿起铅笔,弯着腰认真地看着地图。李庆瑞指着地图,向总书记讲解红旗渠的源头和流经地带,一直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讲到青年洞、分水岭及整个配套工程。
总书记一边听,一边不时在地图图例下边的空白处写下:
①总干渠70.6公里。②三条分干渠,浇地54万亩。③若干条支渠。④若干条斗渠。⑤若干条毛渠。⑥若干个水库。⑦蓄节为主。
听着李庆瑞的介绍,总书记不无忧虑地说:“红旗渠及其配套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但红旗渠的水源在不断减少,将来如果上游搞工业,又要分流水源,红旗渠水源就更是个大问题了。”
“红旗渠是林州人的命根子,红旗渠不能没有水,恳请总书记在百忙中过问一下这个事情。”李庆瑞焦虑地恳求道。
接着,两人的话题转到了耕地上,李庆瑞说:“林州人多地少、山多地少,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您的指示,把节约耕地、节约用水当作大事来抓。我们提出,要把现有的厂房和土地充分利用足。”
总书记点头道:“对,对,就是要把现有的土地和厂房利用足。”
这时,总书记的夫人王冶坪走了过来,秘书指着李庆瑞向她介绍:“这是林州市市长李庆瑞。”
想起今天下午林州宣传部长李建梅、副市长申富生陪同自己参观龙凤山风景区和市区的市容市貌,王冶坪握着李庆瑞的手说:“林州市城市虽然不大,但非常干净,非常漂亮,给我的印象很好。”交谈了一会儿,秘书提醒总书记已经到了吃饭时间。总书记对李庆瑞说:“把这些资料留在我这儿,回过头来,我还要认真看一下。”
王冶坪(中)由李建梅、申富生陪同在林州市烈士陵园参观
6时5分,总书记和夫人在312房间就餐。提起上午到青年洞的事儿,总书记拍着夫人手臂,非常动情地说:“当年修红旗渠,从那么高的悬崖峭壁上,用绳子拴着下来凌空除险,不得了啊!”
餐桌上,王冶坪捡食米粒,总书记朴实节俭的家风,使林州警务人员击节感叹
6月1日上午10时许,随同莅临林州的总书记夫人王冶坪抵达下榻的林虑宾馆。下了车,王冶坪面含微笑,向迎候的宾馆工作人员问好,并在林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建梅的陪同下来到宾馆住宿部312房间。
一坐下,王冶坪欢愉地对李建梅说:“一进林州,我感到格外清新,这里环境卫生搞得很好,比一些大城市还强。”
“王老过奖了,其实我们还很不行,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国家卫生城。”李建梅一边解释,一边征询地问:“王老,您来林州期间,看活动怎么安排?”
王冶坪朴实地说:“李部长,我是以一名普通百姓的身份来的。中午我听首长们的安排再说。”
她俩谈笑了一会儿,王冶坪站起来说:“我看看窗外风景。”
中办警卫局参谋范增顺和李建梅即陪王冶坪走到房间窗前,王冶坪瞭望着窗外宾馆风景和人民街熙来攘往的人流,指着窗外说:“这里的环境好,空气新鲜啊!”
中午12时20分,江总书记视察红旗渠回到宾馆。林州市公安干警原保根在312房门口负责总书记的安全保卫事宜。12时30分,总书记和夫人就在312房间的办公桌上就餐。餐饭是几盘烧菜和大米。总书记大口大口吃得很香,直到把碗里的米粒都用筷子刮尽吃掉为止。王冶坪吃饭虽然稍慢点儿,但很认真。由于抓筷子的右手不是太麻利,有两次把一点儿米粒掉在餐桌上,她都马上一一捡起来放进嘴里。
站在门口的原保根看到总书记和夫人这种朴实节俭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国之主,连颗米粒都这么珍惜,这是珍爱祖国、珍爱百姓,是多么高尚的平民家风哪!
离别林州,江总书记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市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6月2日,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上午8时20分,江总书记满面春风地步出宾馆大厅,与林州市四大班子领导人合影留念。
8时40分,总书记一行从林虑宾馆出发,前往新乡视察。
6月4日,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动情地说:
“这次河南之行,在林州市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林州发展的‘三部曲’——10万大军上太行,10万大军出太行,10万大军富太行——实际上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和发展。今天,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实践中,物质技术条件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应当在各项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总书记,他不只属于林州市,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属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华夏民族。他告别了林州市,但他的足迹,他的指示,他的题词,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红旗渠的故乡,激励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走向21世纪!
– 作 者 简 介–
新 生 本名魏俊彦,林州市河顺村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林州热土领袖情》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河顺文艺·第283期】【新生党史汇(12)】【纪实文学】情满太行 (下)| 魏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