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顺文艺·第1012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 采编、主播| 魏俊彦
题 记
“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这是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一首《东方红》,唱响大江南北,唱响华夏九州,唱响宇宙太空(卫星传播)。她热情讴歌为天下庶民谋幸福,是老百姓大救星的毛泽东主席。回顾中国的历史,有多少年代,人民沉浸在苦难的深渊,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人们历历在目,心悸怅然,仰天长叹!是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
毛主席虽因国务繁忙,未来过林州,但他对林州、对百姓的炽热情怀永远写在了林州的青史上,铭刻在林州人民的心中。
1958年的孟冬,寒冷的天气已早早赶到豫北。但新乡地委的县委书记会议却开得热火朝天。为了新中国的强大,这些县委书记们都铆足了劲儿。其中,有位30来岁,大个子,长圆脸,高鼻梁,英气勃发的干部,就是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
杨 贵
11月1日晚上,地委没有会议安排,杨贵想趁这个间隙,到澡堂洗浴,清除清除疲劳和风尘。晚饭后,他走出地委招待所,因为当时这个招待所没设澡堂,他就到附近的新华浴池洗澡。
在浴池里一泡,那种舒服劲儿就别提了,心理的松弛,工作之余的愉悦尽在一洗之中。
“杨贵同志在里面吗?”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更衣室喊他,杨贵听出是地区公安处的处长高雷。知道有事儿,又连忙答应:“在里面,我在里面!”
新乡旧照片
杨贵一边答应,一边从池子里跳出往外走。到了更衣室,不等杨贵去读懂高雷那种急促的神情,就见高雷焦急地说:“杨贵同志,快穿衣服,有急事!”
公安处长的话,杨贵在那种场合自然不好问,就随便擦了一下身上的水珠儿,迅速地穿好衣服,跟着高雷上了接他的吉普车。
车子开了,高雷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杨贵同志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的专列停在火车站,他要找地、县的领导同志座谈呢!所以,地委叫我通知你到会参加。”
真的,要见伟大领袖毛主席?霎时,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了杨贵的身心。他抑制不住激动,紧紧地同高雷握了一下手。
汽车行驶到新乡火车站,地委书记耿起昌早在站台上等候着。一见杨贵到来,忙招呼其他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跟着自己往毛泽东的专列走去。
新乡火车站
杨贵上了专列,马上就要见到毛主席了,那颗敬仰之心怦怦跳动。与他同来的十余位地、县负责人个个喜形于色,互相传递着兴奋的眼神,静悄悄地从左车门进入毛泽东所在的车厢。
毛泽东穿着一身略略褪色的灰布中山装,笑容满面,英姿魁梧地出现在杨贵等同志们的面前。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站在毛泽东身边,向主席一个个介绍与会的地、县同志。这时,杨贵激动地走到了毛泽东的面前,史向生介绍说:“这是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
毛泽东点点头:“唔,林县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领袖把右手伸出来。
杨贵赶忙双手迎上前去,握住毛泽东温暖的大手。回答说:“我做得很不好,目前林县还有一些人吃不上水呀!”毛主席微微笑着,双目慈祥地注视着杨贵,那亲切的话语和暖心的笑容,使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久久不能忘怀。这时,摄影师为历史留下了那幸福的一刻: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与林县县委书记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新乡火车站广场
9时30分,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入座,大家幸福地看着毛主席。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环视一周,对大家说:
“今天,把各位父母官请来,想听听你们那里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情况,大家有啥说啥,随便谈。”
杨贵和到会的10位县委书记都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毛泽东见没人说话,便展开秘书叶子龙给他的名单看了看,然后先从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点起汇报。接着是延津县、温县、原阳县、封丘县、内黄县、济源县的县委书记发言。
第8位点到的是杨贵。这位质朴而务实的林县县委书记兼林县、南乐、清丰3县联合钢铁指挥部的负责人,首先向毛主席汇报了大办钢铁的基本情况。
毛主席听后,问:“你们一天能炼多少钢铁?”
“我们每天上报炼铁数字大体都在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杨贵照实回答。
毛主席接着问:“灰生铁有多少?”
“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片刻,目视大家问:“这个情况可能有普遍性吧?”在场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点点头。
史向生介绍说:“据了解,各个钢铁基地现在炼的铁大体都是这样。”
毛主席的目光又转向了杨贵,问:“林县有多少人?”
“50多万,是个山区。”
“林县有林吗?”
“林县山上土薄石厚,原有一部分自然树林,这次大办钢铁砍了不少。”
毛主席又问道:“办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
“地委原计划让我们三个县上15万人。”
毛主席说:“现在上了多少人?”
“五六万人。”
毛主席关切地说:“五六万人怎么住?”
“住在野地里。”杨贵顿了顿,又说:“经过兴修水库、水渠,今年庄稼长势好,是个增产的年景,可惜不能全部收回来。”
“怎么回事儿嘛?”毛主席着急地询问。
杨贵忐忑不安地回答:“精壮劳力都出来办钢铁,庄稼就顾不上收,棉花也顾不上摘。”
毛主席点点头,神情忧虑地问:“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
“现在还不多,但已有了苗头。”
毛主席听了紧皱眉头,连连摇着右手环视着大家说:“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好不容易修了水渠、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不敢再上人了,现在已上的人员,大部分都要下来,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很快撤下来!”停了停,他又加重语气,“要很快撤下来!”
毛主席关切之情,坚定之心,不容置疑。他的指示,说到了在场的地委、县委领导同志的心坎里。毛主席为大家解开了头痛箍,大家都表示赞成。
毛主席又问杨贵:“林县是山区,你们那里山多吗?群众生活很苦吧?”
杨贵高兴地说:“主席,您放心。在党的领导下,林县面貌发生了变化,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毛泽东的脸色略微好了一些,接着,他又问了人民公社和兴办水利的情况。他说:“人民公社化了,不能盲目实行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废除商品经济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中国是个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商品经济不能消灭,而是要大发展。发展社队经济不能剥夺农民的利益,不能平调农民的东西。水利还要大发展,农业要发展,没有水利化不行,但搞水利要注意劳逸结合,大办水利好,还要注意深翻土地。”
座谈会结束了,杨贵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主席,从右车门走下专列。
大家感觉十分幸福和痛快,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的平调风,使他们原来脑子里的一切顾虑都云消雾散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的工作作风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此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心潮澎湃,他把主席说的话从心里过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这次幸福的接见,给了杨贵为百姓办事的无穷动力,那个举世闻名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工程开始在这个地方官员的心里酝酿……
– 采编、主播 简 介–
魏俊彦 笔名新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林州热土领袖情》《创业丰碑》《红旗漫卷林虑山》《林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林州市水利史》《中国共产党林州市历史大事记》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伟人节专刊】百姓冷暖挂在心(音频)| 魏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