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顺文艺.第634期】
近期文章预告
*散文 天堂山 –魏存生
*诗歌 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110周年–王和岐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活动
阅读让知识储备杂粮
知识让眼界更加开阔
【随 笔】
太行风韵太行情
文 |侯美蓉
诵读 |新 生
制作|旭日东升
史耀清曾是作者的老领导,无论是黎城县长、襄垣县委书记,还是荣升长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方向带队伍,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亲力亲为,撸起袖子做公仆;而立之年便任矿长、咬定科学发展创新低碳经济,把昔日的黑矿变花园,荣登“中国青年优秀环保企业家”的潞安集团党委书记王安民,新世纪潮头的勇立着;曾在太行山、吕梁山留下足迹,在抗日烽火中冲在前列的屯留县原县委书记范仁卿,两袖清风公仆心,风范长存人仰之;早年从戎、后来从政,身为公仆受人尊敬的郭三丹,钟爱书法笔走龙蛇,退休后专攻毛体,上党书坛显身手;同样出身草根、官至部级后来受挫的张福元,能上能下无怨无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堪称真君子也。
“我如何能忘记,他们像一团火,点燃我的激情;我又如何能忘记他们像一本书润泽我的心灵?”作者之动情处,无不让人感受到谦谦君子之风扑面而来。
在“那乡那土”中,“爹的故事”像一座高山,儿女们靠他心里踏实,爹的脚下走出了精彩的人生,爹的肩上扛出了责任担当。从爹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无穷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他是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缩影。
在屯留城区二十里外的北坡上,是作者的出生地。村上来了南腔北调的移民户,穿衣虽然长七短八的不修边幅,干起活来却各显神通。时间一长,大人们互相有了交情,孩子们成了活蹦乱跳的朋友,于是村子突然觉得变大了,红火热闹了。那人那事那情景,至今依然温暖着作者的心怀。
家乡一道道弯曲的高坡,是作者儿时的记忆,风从坡上来,春天的绿、夏天的火、秋天的爽、寒冬的雪,如诗如画。庄稼人甩开膀子吆喝牲口的鞭响,给田野里增添了欢快的乐曲。高坡把人带到高处,放眼望去:蔚蓝的天空云卷云舒,林中鸟儿蝉鸣啁啾,逶迤起伏的丘陵梯田尽收眼底,风物长宜放眼量,无限风光如此好!作者感恩家乡的高坡,礼赞这块给他生命和精神的高坡。
在“那山那水”中,当作者走进八路军故乡,走进武乡这片红色土地时,一曲雄浑的旋律《在太行山上》回荡。这里的天和地,飘逸着诱人的诗意;这里的山和水,流泻着天籁般的神韵。“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之热血沸腾。七十年前的这里,太行山的每座山头插上了红旗,太行山的家家户户挂上了红旗,在八路军总部和驻地搭起舞台唱起了戏,军民欢呼雀跃庆胜利!在砖壁村,七十七岁的五保户老人李书珍把记者迎进他家,叙说他见到朱老总、彭老总亲近老百姓的故事。老人还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建设新农村,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在《放不下的北岩背》中,作者收到了左权县退休干部宋保明寄给他的书《一个特殊的村庄北岩背》,太行山深处的一道脊梁上,镶在峰峦里的石屋,嵌在峭壁上的窑洞,依偎在圪梁凹的院落,因村子在石岩的背坡,村名就叫北岩背。听着就让人心里凉飕飕的,因为这是坐落在一块大石头上的村庄。在这里,有村民的情结,有山里人的乡愁。因为老宋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基层领导干部,他从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党委书记到县老干局长退下来的,心里经常念叨着老乡,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踏过的路径上阵阵鸟语花香,他曾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如今的北岩背整体搬迁,但不尽的念想与乡愁,深深地留在了老宋的心里。
– 作 者 简 介–
侯美蓉 晋中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爱好文学艺术,散文《巴山蜀水皆有情》、《延安感怀》、《那片枫叶在枝头》、《大寨精神在这里传承》,通讯《硬道理文化焕发出盎然生机》、《农村教育的奇葩》、《点亮心中的明灯》、新世纪学校文化的曙光、“晋中范式”的生动解读,评论《右玉精神的感召力》、《感受昆山》、《党员就应该这样》等分别在第21、24、25、26、27、28届中国地市报和中华全国农民报好新闻评奖中获奖。《脚印留在群众中,文凭写在版面上——新闻老前辈给我的启迪》,在《新闻采编》刊发。编著《他这样做记者》。
-诵读者简介-
魏俊彦 笔名新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林州热土领袖情》《创业丰碑》《红旗漫卷林虑山》《林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林州市水利史》《中国共产党林州市历史大事记》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新人驾到】【随笔】太行风韵 太行情 | 侯美蓉(文)新生(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