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5日 邹韬奋同志诞辰

129年前,1895年11月5日,邹韬奋同志诞辰。

邹韬奋,原名恩润,江西省余江县人,1895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安县。1910年,入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校(现福建工程学院前身)。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1937年出狱后,他大力宣传抗战。翌年,应聘国民参政员。1941年,因受国民党迫害出走香港。翌年初,从日军铁蹄下秘密潜渡到东江根据地,再辗转进入华中新四军军部。1943年因病情恶化赴上海治疗。1944年7月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邹韬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在“牢狱”般的私塾环境中,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这种教育与熏陶,对邹韬奋早期的思想发展,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邹韬奋15岁时,在父亲的允许下,他和他的叔父邹国坷一同考取了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校(现福建工程学院前身)。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校于1909年2月成立。它是福建第一所职业学校,是中国较早的新学堂之一。该校学制六年,其中预科二年,本科四年,除开设电气、土木、机械、电信等专业课程外,还开有英语和国文课。

邹韬奋在我校学习时用过的讲义
邹韬奋在我校学习时用过的讲义

邹韬奋初学英文时,颇感吃力。有些字母总是记不清,他就写在纸上,反复诵读,连续默写达十几次,直到牢固掌握。他精通英文之路,正是从此起步的。国文课教的是“经书”和唐诗。他喜欢读《左传》等书,也常阅读梁启超的文章。邹韬奋从家庭走到学校,视野大为开阔,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其中梁启超的社会改良思想使他耳目一-新,最终促使他把新闻记者定为终身志向。

1912 年秋,18岁的邹韬奋在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校预科毕业。父亲从“实业救国”思想出发,送他进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下院(附小)读书,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工程师。当时的南洋公学以工科见长,颇负盛名,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该校大、中、小学齐全,并且由下院毕业可直接升中院(附中),中院毕业可直接升上院(大学),上院毕业成绩优异者可直接资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

邹韬奋1913年升中院,1917年升上院电机工程科,由于对数学、物理全无兴趣,邹韬奋于1919年9月考入圣约翰大学学文科。

大学毕业后,邹韬奋到工商企业任职,几年时间获得了宝贵的经营知识。1926年,他在上海接手一个叫《生活》的小刊物,这个刊物连他自己在内只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其销量不过2000份。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主要由邹韬奋轮换用六七个笔名撰文。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避免使用贵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生活》将报纸和杂志的优长兼顾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小职员等“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其销量便升到4万份。

九一八事变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在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的同时,调集大军“围剿”苏区和红军。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做法,痛斥蒋介石、何应钦等是军阀和民族罪人。

1932年7月,他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6家分支机构,先后出版发行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1933年1月,他参加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在两年多的流亡期间,他考察了英、美、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8月,他回到祖国后,正值日本侵略军制造分离中国的华北事变。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期间,他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他的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创办的《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先后遭查禁被迫停刊。

1936年11月22日,他因积极宣传抗日,与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并将其改编为《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后,到重庆继续主编《全民抗战》。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加紧迫害民主进步人士,更加严厉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项民主权利。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的生活书店及其出版物不断遭到查禁、封闭。1941年皖南事变后,邹韬奋被迫再次避走香港。在香港,他继续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投降倾向和对民主进步人士的迫害。香港沦陷以后,他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先后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民主的文化宣传工作。期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党组织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

“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周恩来曾说:

“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界,享有盛誉的三联书店(生活、新知、读书出版社)是与其主办者邹韬奋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店分别由不同创办者在不同时间创办。从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开始出版图书,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并为止,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三联书店始终以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店训。邹韬奋先生强调“服务精神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强调经营管理,长期以“读者的一位好朋友”自视,还早在1935年就开办了电话购书业务,以方便读者,这在全中国是首开先河。

毛泽东所写的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邹韬奋一生奋斗经历的最好概括。

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

争做时代新人

信息来源丨《邹韬奋传》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浏览 39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