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爆发

98年前,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9月9日爆发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端。


一、起义背景与动因

  1. 大革命失败后的转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中共急需武装反抗。同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2. 湖南地区的革命基础
    湘赣边界农民运动活跃,毛泽东曾在此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基础深厚,为起义提供了社会条件。

二、起义的经过与特点

  1. 起义部署
    • 武装力量: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工人武装及平浏农民自卫军为主,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约5000人)。
    • 战略目标:计划分三路进攻长沙,但因敌强我弱受挫。
  2. 关键转折——文家市决策
    9月19日,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井冈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雏形。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1. 人民军队的雏形
    起义部队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成为红四军(井冈山会师后)的基础,是解放军的重要前身之一。
  2. 革命道路的探索
    起义失败后的战略调整,标志着中共从“城市中心论”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开端,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战争奠定基础。
  3. 精神遗产
    “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等原则在起义后逐步确立,强化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四、相关历史细节补充

  • 时间差异说明:部分史料记载起义时间为9月8日或9月11日,实际战斗从9月9日开始持续数日。
  • 纪念地标:湖南浏阳文家市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碑等至今保存,成为红色教育重要场所。

总结

秋收起义虽未实现攻占长沙的目标,但其战略转向和军队建设经验,直接影响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毛泽东在此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尤为关键,展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早期实践。

(浏览 1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