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94年前,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蒋介石于1931年7月23日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是国民党在民族危机与内部矛盾交织下的关键政策表述。


一、历史背景与直接动因

  1. 日本侵华加剧: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对华侵略意图已显(如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但蒋介石视中共为“心腹之患”,认为须优先消灭红军。
  2. 国共内战持续:中共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国民党先后发动五次军事“围剿”,试图武力镇压。
  3. 国民党内部分裂:南京国民政府与粤系(胡汉民等)、西北军等地方势力矛盾尖锐,需巩固中央集权。

二、政策实质与双重目标

  • “安内”内涵
    ① 军事镇压:集中兵力“剿共”,1932年后动用百万军队;
    ② 政治整肃:打压党内异见(如软禁胡汉民)、解散民间抗日团体(如1933年查禁上海抗日救国会)。
  • “攘外”妥协性: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如九一八后密电张学良“力避冲突”),依赖国际调停(如诉诸国联)。

三、历史影响与争议评价

  1. 消极后果
    • 助长日本侵略野心,东北迅速沦陷(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 压制民众抗日运动(如1935年“一二·九运动”遭镇压)。
  2. 国民党立场
    • 蒋认为中共是“苏联代理人”,剿共为“民族生存之战”;
    • 部分国民党将领(如张学良、杨虎城)后因反对该政策发动“西安事变”(1936年)。
  3. 中共与学界批判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斥其“误国政策”;
    • 当代史学家指出该政策本质是“阶级利益优先于民族利益”。

四、后续演变与政策终结

  •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内”政策事实上破产,国共二次合作形成。

总结

该政策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中的选择,其失败印证了“分裂内耗”对民族救亡的致命危害。历史评价上,它既是特定时期的政治产物,也是国民党丧失民心的重要转折点。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