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凉山彝族地区时,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彝海结盟”事件。
一、事件背景
- 战略需求:红军为抢渡大渡河、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需穿越彝族聚居区。
- 民族矛盾:彝族群众因长期受军阀压迫,对汉人军队存在戒备,沿途设卡阻拦红军。
二、核心过程
- 谈判与结盟
-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先遣队抵达泸沽后,通过翻译向彝民宣传民族政策,并邀请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谈判。
- 双方达成共识:红军借道北上,尊重彝族风俗;彝族协助红军通过彝区。
- 歃血为盟:刘伯承与小叶丹按彝族习俗杀鸡饮血酒,结为兄弟,成立“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
- 纪律保障
- 红军严格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赢得彝民信任。
三、历史意义
- 顺利通过彝区:在小叶丹及彝族同胞护送下,红军于5月23日通过彝区,2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安顺场,为后续强渡大渡河争取时间。
- 民族政策典范: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的成功实践,成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四、后续影响
- 纪念馆与教育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2005年建成)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陈列文物200余件,包括红军旗帜、武器等。
- 精神传承:彝海结盟故事被广泛传颂,激励后人传承红色精神。
(浏览 7 次, 今日访问 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