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9日 周恩来与张学良举行会谈

89年前,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举行会谈。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左起: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人民视觉供图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左起: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人民视觉供图

一、会谈背景与时间地点

背景:

1935年,东北军被调至西北与红军作战期间,张学良逐渐转向联共抗日立场。1936年4月,张学良主动邀请周恩来到陕北肤施(今延安)谈判,旨在推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时间与地点:

会谈于1936年4月9日在陕北肤施(延安)举行,由周恩来、李克农代表中共中央,与张学良进行秘密磋商。

二、会谈核心内容

张学良的主张:

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支持组建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建议红军集中力量到河北地区,东北军可为红军北上让路,并协助联络其他部队;

表示若蒋介石投降日本,将与其决裂。

周恩来的回应:

中共中央接受张学良的建议,将原“反蒋抗日”策略调整为“逼蒋抗日”;

承诺红军配合东北军行动,并同意张学良提出的军事部署方案。

三、会谈成果与后续影响

战略调整:

此次会谈标志着国共两党首次就联合抗日达成共识,为后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基础。

个人关系:

周恩来与张学良因共同的老师张伯苓(南开教育家)结缘,会谈中两人相谈甚欢,奠定了深厚的个人友谊。张学良晚年曾评价周恩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历史意义:

此次会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关键一步,体现了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的转折。

四、相关延伸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周恩来再次赴西安参与谈判,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后续互动:周恩来在国共谈判中多次呼吁释放张学良,但未果。张学良晚年仍对周恩来高度评价。

(浏览 11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