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1936年8月2日,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同志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英勇就义,年仅31岁。她的牺牲是中国抗日斗争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一、赵一曼的生平与革命历程
- 早年经历
赵一曼(1905-1935),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 东北抗日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被派往东北,任满洲总工会秘书、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化名“赵一曼”,带领部队在珠河一带开展游击战。
二、被捕与就义的经过
- 重伤被俘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昏迷中被日军俘虏。日军为获取情报,对她施以长达9个月的酷刑(包括电刑、烙铁等),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 临终遗言
就义前,她给幼子宁儿写下感人至深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原信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牺牲细节
1936年8月2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县小北门外刑场,沿途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最终被枪杀并曝尸三日,当地群众冒死收殓其遗体。
三、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 民族气节的象征
赵一曼的牺牲激励了无数抗日志士,她的故事被写入教材、搬上荧幕(如电影《赵一曼》),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 后世纪念
- 哈尔滨建有赵一曼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其就义地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10年,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国际影响
日本战犯大野泰治(曾审讯赵一曼)在战后忏悔中承认:“她的英勇超越了人类的极限。”
四、延伸思考
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 女性力量的典范:她打破了旧时代对女性的束缚,以智慧和勇气投身革命。
- 信仰的力量:面对死亡时,她对党的忠诚和对民族解放的信念始终未变。
她的遗书和事迹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需铭记历史、珍视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独立与尊严。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