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该协会的成立旨在团结全国文艺作家,发扬抗战精神,鼓励抗战士气,反对与打击汉奸卖国贼及一切反动派,为保卫祖国,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

成立时间和地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这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文艺界的正式形成。
主要负责人和组织结构
文协的主要负责人包括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等。协会设有理事会,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胡风、茅盾任研究部部长,冯雪峰任创作部部长,夏衍任剧宣部部长,舒群任出版部部长,邵荃麟任国际宣传部部长。协会的机关刊物为《抗战文艺》。
主要活动和影响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前线,开展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创作和演出了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宣传动员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协的成立和活动不仅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历史意义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学与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的功能更加凸显出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协的成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和成就,为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组织分布
文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分会,包括广州、昆明、延安、香港、桂林、上海、贵阳等地,组织遍布全国各地。这些分会的建立加强了文协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活动范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