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1938年4月16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胜利。

一、战役背景
- 日军战略意图
1938年4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第108师团为主力,联合第16、20、109师团等部共3万余人,分九路从同蒲、正太、平汉铁路及邯长公路等方向围攻晋东南地区,企图歼灭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及国民党友军,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 中方部署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制定“内线牵制、外线歼敌”策略,以游击战消耗日军,主力部队隐蔽待机。第129师主力(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指挥)联合国民党友军及地方游击队协同作战。
二、关键战役:长乐村突袭战
- 战场转折点
4月15日,日军第117联队因补给困难放弃武乡县城东撤。第129师主力连夜追击,于16日拂晓在武乡以东长乐村河谷对日军辎重部队发起突袭。 - 战斗经过
三、战术特点与意义
- 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
八路军以“小部队袭扰、主力集中歼敌”为核心,利用地形优势灵活作战。例如,通过坚壁清野、破坏交通线消耗日军,再以急行军实现快速合围。 - 军民协作
根据地民众配合坚壁清野,使日军无法获得补给,加速其溃败。此役后,晋东南18座县城(一说19座)被收复,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 战略影响
此役粉碎日军“分进合击”计划,歼敌总数约4000人,标志着八路军从战略防御转向局部反攻,为后续百团大战奠定基础。
四、战役评价
长乐村战斗被视作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对日军主力的经典歼灭战,其战术灵活性与军民协作模式成为敌后抗战的典范。此役不仅挫败日军扫荡企图,更极大鼓舞全国抗日士气。
(浏览 7 次, 今日访问 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