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1938年4月16日,长乐村急袭战: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关键一仗。
1. 战斗背景
1938年4月,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九路围攻”,企图合击八路军主力。八路军采取“游击战箝制、主力集中歼敌”策略,通过空室清野、分散袭扰消耗日军2。至4月中旬,仅三路日军深入根据地,其中日军第117联队因补给困难撤出武乡,沿浊漳河东逃,八路军129师抓住战机展开追击。
2. 战斗部署与过程
- 追击与伏击:
八路军129师主力(第772团、第689团等)在刘伯承、陈赓指挥下,连夜急行军30公里,于16日清晨在长乐村峡谷设伏。此处地势险要,南北两侧为高地,日军沿蟠武公路行军时被截断。 - 分段围歼:
10时许,八路军趁日军辎重部队与后卫脱节,发起突袭,将敌1500余人分割包围于浊漳河谷。白刃战中,八路军以梭镖、砍刀近战压制日军,并多次击退反扑。 - 阻击援军:
下午,日军105联队千余人从辽县增援,但国民党第三军曾万钟部未予阻击。八路军左翼部队独立迎战,经反复冲锋与肉搏,最终击溃援军。
3. 战果与影响
- 歼敌数据:
此战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百余支及大批物资。八路军伤亡800余人,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 - 战略意义:
长乐村战斗是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关键战役,迫使日军撤退,巩固了晋东南根据地,为后续华北抗战奠定基础。
4. 战斗特点
- 地形利用:
八路军依托峡谷地形截击,发挥伏击优势,限制日军机械化部队机动性。 - 军民协同:
地方游击队与群众配合主力部队实施空室清野,削弱日军补给与士气。
(浏览 5 次, 今日访问 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