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1939年11月12日,诺尔曼·白求恩逝世。
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和著名胸外科专家,因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并作出重大贡献而闻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白求恩1890年3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军医、外科主任,胸外科医术在欧美医学界享有盛名。
革命生涯与支援中国抗战
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赶赴中国。3月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6月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担任卫生顾问。
白求恩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伤员。在冀中4个月里,行程1500里,做手术315次,为115名伤员连续手术69小时,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
主要成就与贡献
白求恩组织成立了流动医院并制作了”卢沟桥药驮子”(可装100次手术所需器械),发明了”白求恩换药篮”;提议开设卫生材料厂解决药品不足;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大批医务干部;编写《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等10余种战地医疗教材。
感染逝世与身后纪念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坚持工作,终因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
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他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晋察冀军区将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学校”和”白求恩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