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唱。
1. 演出背景与历史定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举行的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成立一周年庆祝会上,鲁艺师生首次演唱了《黄河大合唱》。这场演出由冼星海亲自指挥,以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成为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象征。
需注意的是,该作品的首演时间实际为1939年4月13日,由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完成。5月11日的演出是鲁艺团队首次公开演唱,且因规模更大、反响更热烈,成为标志性事件。
2. 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
- 创作契机:1939年初,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因坠马受伤赴延安治疗,与作曲家冼星海重逢。两人在病房中决定合作,以黄河为意象创作一部反映民族抗战精神的作品。
- 歌词创作:光未然仅用5天完成400多行诗稿,包含《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8个乐章,描绘黄河的壮丽与人民的抗争。
- 谱曲过程:冼星海在延安简陋的窑洞中连续创作六天六夜,以白糖提神、炭火取暖,完成全曲谱曲。
3. 演出盛况与历史意义
- 演出条件:因物资匮乏,乐器均为自制,如用汽油桶改造成低音二胡、缸子敲击模拟水浪声等。
- 观众反响:周恩来观看后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毛泽东评价“百听不厌”。
- 时代价值: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武器”,被赞“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4. 后续影响与传承
- 国际传播:1940年后,《黄河大合唱》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并在苏联等地演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化符号。
- 当代纪念:2024年,中国广播艺术团举办《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纪念音乐会,重现经典乐章。
关键信息辨析
- 首演时间争议:部分资料将5月11日称为“首次演唱”,实为鲁艺团队的首次演出,而非作品首演。
- 创作地点:光未然与冼星海合作的窑洞现为延安文艺纪念馆的一部分,保存了创作原貌。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