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6日 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85年前,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历史背景

“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原则最早由中共中央在1940年3月6日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全国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三三制”原则应运而生,成为连接不同政治力量的重要桥梁。

“三三制”原则的提出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党内指示中,首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该原则要求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实施过程

试点实施

“三三制”原则提出后,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试点。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乡县两级的临时参议会和政府,许多有名望的绅士被选为参议员。

全国推广

同年7月,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强调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法律依据

1941年1月,中共边区中央局指示边区自乡村起可以彻底地实行“三三制”。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边区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独断专行。

具体案例

  • 太行根据地:在太行根据地,通过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将大部分的农村政权掌握在抗日积极分子手中。1941年7月,晋冀豫边区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桐峪镇召开,标志着首个严格遵循“三三制”原则构建的抗日民主政权正式成立。
  • 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3月16日,邓小平在冀太联合办事处所举办的第二次行政会议中,正式倡议构建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旨在加强区域民主建设。

成效与影响

政治影响

“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不仅在农村广袤大地上实现了性别平等的重大跨越,还有效撼动了阶层壁垒,显著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与拥护。

社会影响

这一制度下的选举实践,为底层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晋升空间,孕育了众多乡村领袖,显著提升了根据地民众的政治觉悟与实战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民兵组织、民众安全保卫及生产领导等多元化任务之中。

经济影响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兼顾农民和地主、富农利益,改善了农民生活,联合地主共同抗日,从而巩固了太行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综上所述,“三三制”原则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有效地团结了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奠定了基础。

(浏览 42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