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前,1942年11月18日,沁源围困战开始。
1942年10月20日始,日军兵分七路从同蒲线和白晋线向我岳北地区进犯,并以9个扫荡大队和一万余伪军扫荡岳北。
冈村宁次决定要在我太岳心腹地区建立的所谓示范区。他以沁源县城为中心,沿交通线扎下15个据点,并在沁源县城的西山坡上树立了“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欲将此地变为剿共实验示范区,从而在华北地区推行其蚕食政策的成果。
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和政委薄一波同志经过商讨制定出对敌策略,即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围困打法以应对敌军长期驻扎、妄图蚕食太岳区的阴谋。八路军及决死一纵队共同组织起十余支抗日武装,同时把县城附近23个村庄的一万余名百姓转移到大山中,在最短时间内将沁源县城变成了一座没有人民的空城。
通过采取空室清野、长期围困的战略方针和地雷战、伏击战、夜袭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术,沁源军民将日军围困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经过30个月的围困,共进行各类战斗2700余次,歼灭敌人4000多人,解放被捕群众1700余人,夺回牲口2000多头,大车1200多辆,使1600平方米的地区成为无人区,迫使敌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的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彻底失败,日军于1945年4月撤离沁源县城。
第一阶段:军民空舍清野,初步围困敌军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是围困斗争的初步阶段。主要策略为八路军带领群众实行空舍清野政策,给敌人造成没有人民的世界,初步围困日军的伊藤大队。
对侵占沁源之日伪军,太岳军区决定实行长期围困的作战方针,陈赓将最熟悉沁源情况的决死1旅38团从外线调回,于1942年11月18日与县委共同组成围困作战指挥部。对敌指挥部由决死1旅38团团长蔡爱卿,后改为38团参谋长李懋之任总指挥,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任政委,同时加入第59团和25团的精锐力量,动员当地广大民兵团体共同结成十三个游击团队。
游击力量协同配合,帮助沁源百姓撤离居住点转入深山密林中,将一万余群众安置在山区生活,迫使占领沁源之日军陷于孤立无援之境。
与此同时,游击部队对驻守沁源之敌进行经常性的打击,利用山地特点和本土优势组织群众参与破袭运动,破坏敌军的交通线和日常军备供给运输计划,强烈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应对日军增设据点、修筑安泽至沁源公路、修建碉堡、实行循环扫荡的车轮战术,太岳区军民积极坚持岳北斗争,围困敌人的底线,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取得了显著效果。
由于百姓转移进深山,生产活动被迫停止,粮食供给是一个重大问题,因而抢粮斗争便成为围困计划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38团战士带领人民群众于夜间进入敌人的据点抢粮,八路军火力掩护群众进行虎口夺食,取得了良好效果。更有英雄模范妇女郭秀兰只身赴日军粮站抢粮,她的智慧和胆识是广大沁源民众实践智慧的缩影。
至1943年春季,根据地军民累计夺粮达两万余公斤,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群众武装团体用石雷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牢牢锁住,使敌军难以运输物资,基本生存受到极大考验。
第二阶段:军民游击战斗,全面围困日军
1943年1月至1943年8月为全面围困阶段。太岳根据地军民广泛展开游击战斗,对沁县至沁源补给线进行破袭,通过武装斗争和围困战斗相结合的方式打击更换防守的日军斋藤大队。
同年春季,日寇基于难以应付我根据地军民的围困袭扰,更换了驻守沁源的部队,由日军第36师团的斋藤大队进驻太岳区。其针对我方的有力打击作出了集中力量守住中心城关镇和交口乡据点的部署,同时还放弃了外部散落的小型村镇据点。此外,日军力图修缮被我军破袭成功的二沁(沁源一一沁县)公路,以期获得外线援助。
针对日军部署,指挥部下达了通过游击作战方式以大面积消耗敌人力量的指导方针,并主动带领群众袭扰驻扎之敌,运用群众集体智慧发动石雷运动,在二沁公路上广布雷阵杀伤日伪军。在此过程中,群众性的游击打法成效卓著,使敌人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作战指挥部将群众的吃饭问题落实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之中,积极组织群众性轮战队和轮耕队保障粮食生产,为根据地人民提供基础物资保障以满足围困日军的战斗需要。部队战士武装掩护百姓在田间抢耕,并且充分利用夜间优势潜入敌人据点内部甚至进入周围的村庄夺粮、运粮,通过这些方式共计获得粮食物资六千余石,基本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
通过抢粮运动巩固了武装斗争的成果,军民的主动出击配合宏观围困政策的指导,迫使驻扎的敌军斋藤大队难以保障基本的生存条件,无粮可食又处处受制,成为名副其实的瓮中之鳖。
第三阶段:军民投身建设,总体围困日军
1943年8月至1945年4月为总围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大军民积极加强根据地各项建设,全力围困日寇,逼迫敌军上奇大队逃离沁源。
1943年8月,日军被迫再次更换太岳区防守部队,由日军第62师的第6旅上奇大队驻剿沁源。此时的根据地军民已经历了近一年的围困袭扰战斗,决心更大,经验更加丰富,对敌斗争更加激烈。通过生产斗争和群众性游击战斗的锻炼,逐步投身于根据地建设和总围困斗争中来。
在这一阶段的围困战斗中,1943年10月24日,根据地军民成功歼灭了由日军参谋部专门从华北地区抽调的少佐级别以上军官百余人组成的学习冈村宁次“铁磯式三层阵地新战法”的军官战地参观团。
在陈赓的伏击策略指挥下,我方共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120余人、护卫部队60人,其中包括旅团长一名,联队长以上的大佐6名。这次胜利受到了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专门表扬,同时也使日军的新战法宣告失败。
1945年,沁源党政军民实行总动员对日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困战。在同年3月的总围困斗争中,沁源军民将一万五千余颗地雷、石雷安放在城关、交口的交通线以及日军据点周围,将敌军重重封锁,经过全县军民28天的猛烈围困,日军无力顽抗,在驻守沁县1000余日军的接应下于1945年4月11日撤离沁源县,根据地军民最终取得了沁源围困战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