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3日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束,做出”结论”。

83年前,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束,做出”结论”。

一、会议背景与动因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但因脱离群众、存在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导致创作与革命需求脱节。例如:

  1. 部分文艺工作者不愿接触工农兵,认为群众是”土包子”,创作局限于知识分子题材;
  2. 存在宗派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如过度推崇艺术独立性、主张”暴露黑暗”等;
  3. 周立波等作家自述四年未与农民交流,反映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割裂。

二、会议进程

座谈会历时23天,包含三次全体会议:

  • 5月2日:毛泽东发表”引言”,提出立场、态度、对象等五大问题
  • 5月16日:展开激烈讨论,毛泽东记录意见并引导深入
  • 5月23日:毛泽东作总结讲话(即《讲话》核心内容),朱德等发言

三、核心思想

《讲话》系统阐述了革命文艺理论:

  1. 根本方向: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强调无产阶级立场
  2. 创作方法论
    • 生活是”唯一源泉”,要求深入群众观察实践8
    • 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反对脱离群众的”阳春白雪”
  3. 文艺批评标准: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明确歌颂革命光明面的主基调
  4. 思想改造:指出知识分子需转变立场,”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

四、成果与影响

  1. 创作转型:催生《白毛女》《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实现”旧秧歌”到”新秧歌剧”的革新
  2. 组织建设:推动鲁艺等机构改革,建立文艺工作者下乡制度
  3. 理论奠基: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里程碑,为”双百方针”提供基础
  4. 历史争议:后期因过度政治化引发讨论,但仍被视为20世纪中国文艺政策基石

五、历史定位

该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系统构建革命文艺理论体系的起点,其核心命题(如”二为方向”)至今仍被官方文件引述。2023年《人民日报》纪念文章指出,讲话”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