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我军收到日军来信:八路老爷,可怜可怜我们,给点解药吧

花近高楼


话说1944年农历8月底,驻扎在河北涉县的八路军某部,收到一封日军的来信。
日军一反往日的骄横,在信中言辞谦卑地说:八路老爷呀,你就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点解药吧……




八路军首长看了信是一头雾水,问了问送信的翻译才知道:数日前,日军进山区扫荡,结果让村里的民兵用地雷给炸了。
十几个日军当场被炸死,还有五六十个被炸伤。日军损兵折将,只得无功而返。
但回到据点后,怪事出现了。那些受伤的日军,受伤的位置不是大面积溃烂,就是奇痒难耐,然后发黑坏死。
对这些奇怪的伤口,日本卫生兵也是束手无策,只能采取截肢的手段。可是伤了胳膊、伤了腿可以截肢,那些头部受伤的,总不成把脑袋也砍下来吧。
我军首长斟酌再三,没有立即给日军答复,只是同意先去调查调查。
日军扫荡的区域,是八路军陈光瑞团的防区。
陈光瑞是八路军中出了名的“武诸葛”,他上过大学,打仗道道多,这见血封喉的地雷,就是陈光瑞帮民兵搞出来的。
民兵使用的黑火药地雷,爆炸威力太小,陈光瑞解决不了火药的问题,就在地雷爆炸后产生的碎片上想主意。
爆炸碎片事先都用砒霜、狼毒或者巴豆等溶液浸泡。
但是民兵们嫌这些中药太贵,就自作主张修改了溶液配方,从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便宜,要命快就用什么。最廉价的就是放进厕所粪坑里。
至于这次扫荡的日军,是被什么碎片炸伤的,陈光瑞却不知道。
换句话说,那些有“毒”的地雷,就没有解药。
等不来解药的日军,该死的死,该截肢的截肢。但截了肢也没用,骨髓都感染了。受伤的日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肢体一天天烂掉,终日哀嚎着,无比痛苦地死去。
日军被吓破了胆,从此再也没敢去冒犯陈光瑞的防区。
日军心有余悸,把这种“毒地雷”称作“化学雷”;而伪军更贴切地称它为“一粘死”。
“毒”地雷事件没过多久,日本就投降了,所以这种威力强大,成本低廉的“毒地雷”,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但在抗日时期,八路军武工队和各地民兵的地雷战,是侵华日军挥之不去的噩梦。
八路军制造和使用地雷的历史,要从1938年开始。
那年3月份,有三条军火船,抛锚在滹沱河河滩上。这三艘军火船是阎锡山的,在运往太原的途中,遭遇日本轰炸。船夫和押运的士兵丢下船就跑了。于是这三艘军火船就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
船上装了200多箱的氯酸钾,每箱重四十公斤,另外还有铜线、铜管、赤磷、钢材等物品。
八路军115师工兵主任王耀南,看到这些东西大喜过望,这些都是制造地雷的原料。
没过多久,位于山西黎城县北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就制造出了第一批地雷。并取得不俗的战绩。
两颗地雷就炸死了19名日军,可见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地雷,威力还是挺大的。
随后,王耀南又对地雷进行了改造,使它更有隐蔽性和杀伤力。
1941年10月,侵华日军第36、第41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一部,对八路军太岳根据地进行“扫荡”。
黄崖洞兵工厂及时为参战部队,提供了2500枚地雷,这也是我军第1次大规模使用地雷。
地雷虽然威力巨大,但属于被动防御型武器,不太适合野战军使用。于是王耀南又提出“把地雷交给民兵使用”的建议。
仅仅几天后的10月8日,山西屯留民兵,用地雷炸死日军联队长和联队参谋长各一名。从而印证了王耀南开展民兵地雷战的正确性。
王耀南的建议,同时得到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的大力支持。
刘鼎将军对地雷情有独钟,后来被民兵们制造地雷广泛使用的黑火药配方,就是刘鼎设计的。
另外刘鼎还无师自通,创造性地发明了电话机点火的电发地雷引信。
另外刘鼎还用废弃的炮弹,制造出了反坦克地雷,并成功炸毁了一辆日军七九式坦克。


被八路军炸毁的日军七九式坦克
被八路军炸毁的日军七九式坦克


刘鼎为了让民兵大规模使用地雷。专门编发了一些诸如《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分发到各解放区民兵手中。
经典老电影《地雷战》,就是以胶东海阳县民兵战斗故事改编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赵虎,原型就是民兵英雄赵守福和于化虎(原名丁晋生)二人。16岁的小姑娘孙玉敏,也因杀敌立功成为女民兵英雄。
1942年秋天,赵疃村民兵赵同伦,从区公所领回来两颗大地雷,他和赵守福,赵新瑞等民兵一起研究出拉弦,绊弦等几种埋雷方法。
10月4日,200多名日军出外抢粮,赵守福,赵同伦,赵乾江等三人,将两颗地雷埋设在日军回据点的必经之路上。
傍晚时分,日军由此经过,两名日军尖兵,连人带马被炸上半空,后面的日军惊慌失措,跑进东边的地瓜地里,结果又踩响了第2颗地雷,11个鬼子一命呜呼。
赵疃村第1次使用地雷作战就,炸死了13名日军,不但受到上级的表扬,也鼓舞了民兵们的士气。
赵疃村首开记录,文山后村的民兵队长于化虎也不甘落后。
日军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去扫荡。于化虎就在野虎岭上埋下两颗地雷,日军再一次中招,7名日军被报销。
随后,赵疃村、文山后村、向家村、孙家夼村、框村联合在一起,用地雷当武器,打得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周围老百姓都羡慕的,称这5个村子为“五虎村”。
地雷好是好,可就是数量太少,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地雷实在是太有限了。
文山后村有个老石匠于振庆,心灵手巧的他制造出一颗石头地雷,并在石雷里装了开山用的土火药,不过他不会制造拉火管,就用鞭炮上的引信来代替。
于振庆的石头地雷轰然炸响,效果好得出奇。锋利的石屑在周围三十米以内到处都是。
于振庆发明了石头地雷。于化虎等人经过一个多月摸索,制造出了拉火管。
1943年春天,500多名日军进攻文山后村,村里的民兵在岭下路口埋设了70多颗石头地雷。




当时没有雷管,要民兵事先埋伏在地雷旁边,等敌人靠近了点燃药线。
即便是这样,也把鬼子炸得晕头转向,死了17个人,仓皇的逃回据点去了。
鬼子扫荡,往往采用突袭的方式,不容易摸到规律,等发现敌人再埋设地雷,往往措手不及。
于是民兵们就把“迎头炸”和“回头炸”结合起来。
后来民兵们又研究出“飞行爆炸”的方法。赵守福戏称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到了电影中就变成了“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随着对地雷的使用越来越熟悉,民兵们先后研究出30多种埋雷方式。
日军被逼无奈,从南方调来一百多名工兵,但他们使用的探雷器,对石头地雷没有反应,没过几天就伤亡了五六十个。
后来有了经验,就把有地雷的地方用白灰画个圈儿,再压上一个写有“雷田”两字的纸条。后面的鬼子大队建了圆圈就绕过去。




民兵们发现以后,到处用白灰撒圈压纸条,在圆圈周围埋设地雷。
日军真假难辨,照样中计挨炸。
另外民兵们还总结经验,把一些枪法好的神枪手埋伏在村子周围,打一枪换一个位置,专打鬼子的军官和工兵。
日军进了五虎村,山上打冷枪,地下地雷响。简直寸步难行。
1943年秋天,日军出动1000多人,声称要把五虎村踏平,结果被民兵们引进山谷雷区中,仅一个多小时,就踩响了102颗地雷。
日军被炸得心惊胆战,躲在据点里不敢出来。
赵守福和于化虎乔装改办,把地雷埋到了敌人的办公桌下,日军宿舍和操场,也埋上了地雷。最后鬼子被逼得不得不把据点撤销了。
另外赵同福还派人剪断电话线,然后在电线杆下埋上地雷,鬼子爬电线杆修电话线,一炸一个准。
这年冬天,赵同福和于化虎到蓬莱、黄县、即墨等地培养“远征爆破队”。
于化虎在蓬莱县城西门埋设了21颗地雷,第2天一早,鬼子例行巡逻,就踩响了其中的19颗,29名日军当场毙命。
在黄县,赵同福和于化虎带领180名学员,被400多名日军包围,学员们在5分钟内埋设了80多颗地雷,毫无防备的日军进入雷区被炸的人仰马翻。
另外几个方向的日军以为这是突围的枪炮声,一起拥了过去,赵同福和于化虎带着学员们从容撤退。
在抗日战争期间,于化虎先后炸死了171名日军,赵同福也炸死了154名日军。
1945年,他俩双双被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爆破大王”“胶东民兵英雄”称号。


后排左二左三是赵同福和于化虎
后排左二左三是赵同福和于化虎


另外补充一句,胶东民兵使用的地雷火药,在普通土火药中掺了三分之一的炸药,炸药来源于废旧的炮弹。
因此胶东民兵使用的地雷,不存在其他解放区地雷爆炸强度不够的问题。
山西武乡县的王来法,被大家称为地雷大王,他最擅长炸敌人的装甲车和汽车。
王来法是河北沙河县人,生于1907年,7岁那年逃荒来到山西,靠给地主放羊,卖炭为生。
1938年4月,王来法的父亲被日军残杀。
为了给父亲报仇,王来法当了民兵,因为作战勇敢,枪法好,王来法被任命为武乡县李峪村武委会主任。
日军在县城附近的段村建有据点,经常沿蟠龙镇到武乡县的公路,向八路军武东根据地扫荡。
王来法第一次接触地雷,是1942年春天的反扫荡战斗。
5月3日,刚刚从县里学会使用地雷的王来法,于当天夜里,带着五名民兵。背上3颗5斤多重的土地雷,带着步枪和铁锹,趟过浊漳河,在日军扫荡的必经之地长乐村,埋设踏板雷。
王来法在公路上十分老练的刨坑、埋雷,把挖出的新土倒进河里,再从较远的路旁找来浮土,撒在雷坑上。
然后最让战友们吃惊的一幕出现了,王来法从兜里掏出一些石刻的模型,轻轻的印在沙土上。
沙土马上现出一个个清晰的牲口蹄子印,有马的,有牛的,还有羊的。
印好了蹄子印,再在上面撒上牛马粪,伪装得和原来的地面一模一样,就连那些种庄稼的老手,也看不出丝毫破绽。
埋设好地雷,王来法带着战友们埋伏在一旁山上,坐等鬼子送上门来。
第2天拂晓时分,日军果然出现在公路上。豪无防备的敌人踏响了地雷,被炸的鬼哭狼嚎。
这时王来法又举起枪,用子弹为那些没有被炸死的鬼子点名。
1943年6月的一场伏击战,让王来法名声大噪。


王来法
王来法


他得知第2天,日军将到李峪村来扫荡。在头天晚上,便号召全村的男女老少,布置起一个从树上到地下。从大道到井沿,无所不在的立体地雷阵。
忙活了大半宿,大家撤出村子,埋伏在泉沟梁和关道岭上。
10点左右,100多名日军,耀武扬威的来到李峪村。
在临近村口的时候,日军尖兵小队的一名尖兵,发现不远处的路上,有土地翻整过的痕迹,便断定那是一枚地雷。
路边有一块大青石,青石上放着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儿,那名军本尖兵,抓起石块准备投出去引爆地雷。
就听一声巨响,这名尖兵被炸得粉身碎骨,原来石块就是地雷引线,故意引诱鬼子上当的。
日军顿时慌了神,趴倒一大片,三名工兵小心翼翼的匍匐在地上,认真的在地面寻找地雷。
很快一名工兵有了收获,他慢慢的刮去地雷上的浮土,再轻手轻脚的,足足浪费了20多分钟,终于从坑里挖出一顶破旧的钢盔。
第2名工兵,也在不远处发现了新目标,他这次挖到的是一只破靴子。
第3名工兵也有收获,结果他挖到了一堆臭狗屎。
鬼子军官愤怒了。他确信,路上的地雷都是假的,便命令手下的鬼子进村。
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传来,山顶上的王来法居高临下,率领民兵们向鬼子射击,顿时有几个鬼子倒在血泊中。
剩下的鬼子见势不妙,分分钟找民兵的射击死角躲藏,场面非常混乱。
十几个鬼子躲在一处断墙下,一声巨响,这些鬼子坐了“土飞机”,接着又传来几声巨响,原来王来法在子弹打不到的地方都埋设了地雷。
在这种时候,所有日军都失去了理智,下意识的跑到道路的另一侧,结果还是踩响地雷。
日军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地雷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王来法设计的蛇形地雷阵,却让日军出吃足了苦头。
所有藏身的地方,都埋设了地雷,没有地雷的地方,就要用脑门去承受民兵的子弹。
日军指挥官快疯了,他下令不惜代价,冲进李峪村进行报复。
结果刚进村就来了个碰头彩,一颗地雷从头顶的树丛中落下来炸响,几名日军的脑袋被炸的血肉模糊。
鬼子踹门抓人,吊在门框上的地雷炸响了。他们想喝水,井台上埋了地雷,就连各家各户的缸盖、锅盖上,也都连上了地雷引线,只要有人敢动,保证他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恼羞成怒的日军想放火烧房子,没想到柴草堆里也放了地雷。
日军终于明白,这个村子里到处都是陷阱,要想活命,只能趁早离开。
兵败如山倒,惊慌失措的日军,完全失去了控制,他们蜂拥的挤在狭窄的路上,再也不顾及头顶飞来的子弹,只想趁早离开这片,让他们伤心一辈子的村庄。
可王来法突然又变得好客起来,他用布置在山顶的几堆碎石阵,称其为“天女散花”。用来为日军送行。
在一连串的爆炸声中,成千上万的碎石,铺天盖地的向日军头上砸去。
在一片哀嚎声中,路面上又多了黄乎乎一层尸体。
这次李峪村的民兵大获全胜,100多名来犯的日军,生还者寥寥无几,民兵们取得彻底的胜利。
这次地雷“盛宴”,几乎耗尽了王来法所有的地雷储备,上级也没有更多的武器调拨给他。
幸好有人向王来法介绍了,胶东民兵制造石头地雷的经验,于是王来法带领当地民兵,开始大规模制造石头地雷。
王来法打了几次胜仗,缴获的武器弹药也挺多,所以从开始制造石雷的时候,他就在土火药中掺进了军用炸药。
王来法的石头地雷,威力不容小觑。不过最让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打日本运输车队的事迹。
日军在李峪村吃了大亏,再也不敢到这里来找麻烦。于是王来法就主动出击,到公路上去伏击日军的汽车队。民兵们没有炮,机枪也没有,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重武器,也就是地雷了。
日本兵吃了几次亏,被炸毁了两辆汽车后,开得学得乖了,他们在公路上行驶时,都把速度开到最快。
王来法使用的地雷都是压发雷,引信比较长,爆炸时间会延长几秒。往往日军汽车快速通过后,地雷才会爆炸。
不但炸不到汽车,还白白的浪费一颗地雷。
王来法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对付日军运输车队的妙计,他继续在公路上挖坑,只不过这次坑里埋的不是地雷,而是两根七八寸长的铁钉子。
日军运输车队及时而来,突然头一辆车爆胎,骤然停下来,不等司机下车,地雷就炸了。
遇到这种情况,后面的汽车要么绕行,要么返回,绕行就要减速,减速就挨地雷炸。
碰到王来法这样的对手,鬼子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
到了1944年2月,日军感觉真惹不起这些把地雷使得出神入化的民兵,干脆拔营起寨,据点都不要了。
抗战时期,被王来发干掉的鬼子有123名,另外还抓了40名俘虏,不过都是伪军。




赵守福、于化虎、王来法三位战斗英雄虽然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就消灭日军数量来说,还有个人比他们更胜一筹。
这个人就是有“太行神枪手”之称的李殿冰。
李殿冰是河北曲阳人,家住尖地角村,是曲阳县最北端的深山区。西临阜平,东接唐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经常驻扎在这里。
所以在1939年到1944年几年时间里,日军对尖地角村先后进行了9次大扫荡。
李殿冰从小靠打猎为生,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
1941年8月,日军出动1200多人,进犯尖地角村,李殿冰掩护群众转移后,看到山脚下鬼子的行军队伍,忍不住连开几枪,几名日军扑倒在尘埃中。
日军吃了亏,肯定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们向李殿冰扑过来。
鬼子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山顶,一个人影也看不到。
论爬山,李殿冰可以给鬼子当师爷,此刻他已爬上敌人背后的一个山头,又接连放了几枪,几个日军又一命呜呼了。
日军愤怒了,对李殿冰穷追不舍,于是他们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每当日军想放弃的时候,李殿冰就不失时机的,用子弹给他们提个醒。
此刻已近中午,夏日骄阳晒得日军头昏眼花,他们被李殿冰牵着鼻子来到老母庙附近。这里有一棵大柳树,还有一潭清水。
恰逢此时,一架日军飞机飞抵头顶,准备为日军提供空投。
一些日军在地面上对着飞机挥旗子、晃帽子,更多的日军跑到清水潭边,舀起潭水就是一阵猛灌。
就在日军无比混乱之际,躲在暗处的李殿冰又开枪了,一上午时间,李殿冰打死了34名日军,而自己毫发无损。
八路军冀西三分区,为了表彰李殿冰,将给了他一头毛驴。
让李殿冰当众发言时,他说:这就是麻雀战,因为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目标小,速度快,行动灵活。
从此,李殿冰创造的“麻雀战”战术,名扬华北。


前排李殿冰
前排李殿冰


1943年9月,1200多名日军,分成南北两路,绕过尖地角村,去偷袭20多里外的武家湾。
武家湾村驻扎着八路军一支主力部队,晋察冀军区北岳区二团。
李殿冰发现情况紧急,立即带着三名战友出发,抄小路赶往武家湾。
到了武家湾才知道,部队和群众都已转移了。
李殿冰这才放下心来,盘算着给来犯的日军一个教训。
李殿冰和同来的三个人分为两组。两个人守在村南,两个人守在村北。
在村东和村西都埋了几颗地雷,另外又把部队留下的50多颗地雷,一股脑都埋到村子里的大街上。
到了晚上,北面的日军先到了。他们不知道村子里的八路军主力已经撤走,还打算搞个突然袭击。
守在村北的两名民兵董墨莲和董长庆,突然向日军开了几枪,打倒了两个日军,然后两个人转身就往村里跑。
日军认为他们的偷袭计划已经败露,于是散成扇形向村里强攻。结果在村东和村西都挨了地雷炸,只能收缩兵力,继续从北侧进攻。
几乎与此同时,南面那一路日军也赶到了,李殿冰向鬼子开了几枪,打倒了几个人。另一个民兵董四,向日军投掷了两颗手榴弹。然后他们也撤回村子里。
4名民兵且战且退,几个人汇合后,撤到村西的山头上看热闹。
此刻,北面的日军已经冒着密集的弹雨冲到大街上,结果被地雷炸得人仰马翻,只得又退了回去。
南面的日军误以为大街北侧是八路军主力,也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轻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轮番上阵。
鬼子打的时间越长,越感到对手火力强劲,便愈把猛烈的炮火倾泻在对手头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战,不知道有多少日军,死在自己人手里。
逐渐的,南面一路鬼子,依靠有利地形占据了上风,地雷已经阻挡不住他们冲锋的脚步,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南路日军终于冲过大街。
北路日军见势不妙,落荒而逃。南路日军紧追不舍。
正在山顶看热闹的李殿冰,看到北路鬼子逃到脚下,劈头盖脑,一顿排枪手榴弹打下去。
北路日军以为陷入八路军的包围圈外,只得转回身骑向南突围。
而南路日军,以为他们南北夹击的计策得逞,更是拼了命的阻击。
这场自相残杀的游戏,一直玩到东方天光放亮,这才发现,打了大半夜的对手,竟然是自己人。
在这场自相残杀的战斗中,1200名日军折损过半,连抬伤兵的人都不够了。
日军这次扫荡先后持续了三个多月,在这九十多天时间里,李殿冰单独与敌人作战27次,打死日军267人,缴获步枪三支,电话机三部,47匹战马,以及一些其他作战物资。




1944年2月,李殿冰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神枪手”、“战斗英雄”称号,赠予“太行勇士”的匾额。
最让李殿冰开心的,是聂荣臻司令员,亲手奖励给他的那支驳壳枪。
迄今这支驳壳枪,还陈列在“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默默的诉说着英雄当年的传奇。

(浏览 50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