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1944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颁布《滕杨方案》,推动大生产运动。
一、方案的基本信息
全称与制定者
全称为《滕参谋长杨副参谋长手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由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和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杨立三于1944年4月主持制定,史称《滕杨方案》。
背景与目的
1941-1943年间,太行抗日根据地遭遇日军频繁扫荡、国民党经济封锁,叠加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军民生活极端困难,甚至“以树叶充饥”。方案旨在通过生产节约缓解物资短缺,减轻人民负担,巩固根据地经济基础。
二、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原则与机制
公私兼顾,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个人通过劳动获得收益,例如允许战士养鸡、养兔等副业,收入归己23。
生产任务与奖励:规定每人需完成农业生产、手工业等任务,超额部分按比例分配(如农业收成20%归个人,副业收益30%归个人)。
节约奖励:提倡节俭办公、物资循环利用,对节约行为给予物质奖励。
组织保障
成立生产大队,动员机关人员参与开荒、兴修水利,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如滕代远亲自种菜,杨立三率战士背柴。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经济成效
方案实施后,太行根据地粮食、蔬菜实现部分自给,部队物资供应显著改善,甚至出现“个人积蓄上千元(抗币)”的情况。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根据地抗灾能力提升。
政治与思想突破
首次将经济激励与革命动员结合,纠正了“一切归公”的固化观念,被称为“大生产运动的新方向”。
得到毛泽东“公私兼顾”方针的支持,邓小平、彭德怀等领导人亦推动其落实,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了政策范本。
长期价值
该方案是中共在极端环境下探索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治理积累了经验。
四、相关历史评价
学者观点:
方案通过“先公后私,公私两利”原则正确处理了生产与分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成功改革”。
领导人评价:
彭德怀称其
“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邓小平在动员会上强调
“必须建立赏罚制度”
以支持方案推行。
(浏览 12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