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30日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红色文化


部队夜渡黄河


刘邓大军是指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大军,是中原野战军的别称,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

01:49

1947年6月30日-7月28日,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30日晚,刘邓野战军主力13万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企图逼近刘邓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荷泽地区背水作战,力图挽回败局。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粉碎敌军重点进攻,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逊于敌军,就实行战略转变,这是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各方面条件后采取的大胆决策。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


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历史性转折事件震惊中外。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美国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出色,倒不在这次行动本身,尽管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而主要在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这一事上“堪称大师:他们善于抛弃不重要的方面,而紧紧抓住主要环节。”


集结在黄河滩上的刘、邓大军


经历

中原突围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较国民党军多。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解放军渡过黄河之后,蒋介石慌忙调集兵力,企图逼迫刘邓野战军北退或者背水一战。7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灭敌2个师部.9个半旅共5万6千多人。接着,部队长驱南征,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当中杀开一条血路,经过20多天的行军和战斗,在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城开进


战略意义

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较国民党军多。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向大别山挺进



敌我力量的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战略进攻方针和主要进攻方向: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苏鲁豫皖地区。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展开外线机动作战。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


刘伯承在大别山七角峰


在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同时,内线的西北、山东和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上转入了战略反攻和进攻。

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分别举行沙家店、延清、黄龙等战役和胶东保卫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晋察冀野战军连续举行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进攻。



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合,共歼敌75万余人。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

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浏览 52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