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 上甘岭战役打响

背景

1952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此时,正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战俘遣返谈判陷入僵局。“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正在进行的战术反击,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先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向朝中方面施加压力,继之于10月14日开始在朝鲜中部战线发动“金化攻势”,对位于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的志愿军两个连的支撑点阵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企图夺取志愿军的防御要点五圣山,改善其战场态势。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于10月14日发起。“联合国军”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军。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由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两个阵地构筑有长10米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战役开始时,第15军正在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联合国军”发起进攻后,第15军立即改变作战计划,全力投入上甘岭地区的防御作战。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参战的部队有第15军第45、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榴弹炮兵第2、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一部,第60军炮兵团一部,高射炮兵第601、第610团各一部,计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和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两个工兵营,总兵力4万余人。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也调整部署,全力保障上甘岭地区作战。

经过

此次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总面积不足4平方千米的上甘岭地区,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将高地上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整个战役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

“联合国军”经过两天的炮火准备后,于10月14日5时开始进攻。“联合国军” 原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即可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但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第一天即投入了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部共7个营的兵力,并动用了300余门大口径火炮、30余辆坦克、40余架次飞机进行支援。美军和南朝鲜军采取多路多波的方式,连续发动猛攻。志愿军第45师防御分队顽强抗击,先后击退1个排至1个营兵力的10余次冲击。战至17时,表面阵地大部丢失,防御分队转入坑道坚持战斗。当天夜间,第45师组织4个连进行反击,全部恢复表面阵地。战斗中,第135团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从15日起,“联合国军”又先后投入2个团另4个营的兵力在密集炮火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轮番进攻。第45师调整部署,不断增加防守兵力,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阻击,入夜反击,与美军和南朝鲜军激烈争夺表面阵地。在19日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第135团班长黄继光以身躯堵住敌军机枪工事射孔,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光荣牺牲。至20日,在大部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后,志愿军防御分队全部转入坑道坚守作战。在第一阶段作战中,美军与南朝鲜军先后投入了17个营(美军9个营、南朝鲜军8个营)兵力,志愿军第45师先后投入21个步兵连的兵力。志愿军共毙伤敌7000余人。

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

“联合国军”在第一阶段进攻作战中遭受损失后,调整部署,将遭受重创的美军第7师撤出战斗,进攻任务全部交给南朝鲜军第2师,并将南朝鲜军第9师调至金化以南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志愿军第3兵团和第15军,根据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关于抓住敌成营成团冲击这一有利时机予以大量杀伤的指示,为准备进行决定性反击,对上甘岭地区的部署进行了调整。第15军令第45师全力投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战,并重点进行坚守坑道作战;以第29师接替第45师其他地段的防务。同时,以第44师、第29师部队在相邻地区加强对当面敌人阵地的反击作战,牵制敌人力量,配合第45师作战。第3兵团将第12军第31师调往五圣山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给第15军增加2个炮兵营又7个炮兵连。志愿军总部也给第15军增加1个高射炮兵团和1个工兵营。第3兵团和第15军还给第45师补充了1200名新兵。21~29日,占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部队采取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等手段,力图消灭志愿军坚守坑道的分队。志愿军坚守分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团结一致,克服缺粮、缺弹、缺水和空气污浊等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坚守坑道,并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表面阵地出击158次,毙伤敌2000余人,夺回7处阵地。志愿军纵深部队以19个炮兵连组成炮兵群,支援坚守坑道分队作战,保护两个高地的主要坑道口,并多次组织部队在坚守坑道分队配合下实施反击,减轻坚守坑道分队压力,还利用反击时机,部分轮换坚守坑道的分队,补充物资。在坑道内外部队的有力配合下,志愿军有效地坚持了坑道斗争,为准备决定性反击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

10月30日夜,志愿军第15军以第45师5个连、第29师2个连与坚守坑道的3个连相配合,在百余门火炮支援下,对597.9高地进行反击,夺回了表面阵地。11月1~5日,“联合国军”每日都以1~6个营的兵力对597.9高地实施攻击。志愿军第12军部队于1日开始投入战斗,以第31师第91团和第93团1个营与第45师防守部队紧密配合,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巩固了597.9高地。在5日的战斗中,第91团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都伤亡的情况下,孤身奋战,坚守阵地,毙伤敌280余人。11月5日,第3兵团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坚决战斗下去”的指示,决定第12军第31师所属3个团全部投入作战,第34师2个团为预备队。为便于指挥,决定由第12军组成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由炮兵第7师组成炮兵指挥所。该两指挥所仍归第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第15军除炮兵、通信、后勤保障部队外,撤出战斗进行休整。11日16时25分,第31师第92团以2个连,在110余门火炮支援下,分两路对537.7高地北山阵地发起反击,激战至17时夺回了该阵地。12~14日,第92团击退南朝鲜军2个营至1个团兵力的多次冲击。14日夜,第93团主力加入战斗。至17日,又击退南朝鲜军1个排至1个团兵力的冲击70余次。18日,第34师第106团接替第93团加入537.7高地北山作战。激战至25日,击退南朝鲜军多次进攻,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联合国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遂告结束。

此次战役,志愿军第15、第12军击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并进行了数十次反击,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最终守住了阵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表明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对抗击强大火力的突击、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具有巨大作用。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浏览 37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