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一战,发生于1953年7月13日至27日,是志愿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直接加速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一、战役背景
- 战局转折点
1953年朝鲜战争已进入谈判阶段,但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强行扣押朝鲜战俘,阻挠停战进程。为打击其气焰并巩固战线,志愿军决定发起金城战役,目标直指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防线。 - 军事准备
志愿军集中第20兵团(辖5个军)及炮兵、工兵等部队约24万人,配备火炮1100余门,形成局部兵力火力优势。这是志愿军首次在战役中实现火力压制。
二、战役过程
- 闪电突破(7月13日)
志愿军于夜间突然发起进攻,20分钟内发射1900吨炮弹,摧毁南朝鲜军前沿阵地,1小时内突破其防御纵深。主攻部队迅速占领金城川以北地区。 - 扩大战果(7月14-16日)
志愿军向南推进15公里,收复160平方公里土地,歼灭南朝鲜军“首都师”等部5.3万余人,其中俘敌7000余人。 - 巩固防线(7月17-27日)
面对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反扑,志愿军依托工事顽强防御,击退敌军千余次进攻,最终稳定战线。
三、战役意义
- 促成停战协定
战役的胜利迫使美韩方回到谈判桌,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战役结束时间与停战日重合,凸显其战略价值。 - 现代化作战经验
此战是志愿军首次实现步、炮、工兵协同作战,标志着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型,为后续军队建设提供范本。 - 政治影响
中国通过此战展示了维护半岛稳定的决心,同时揭露了南朝鲜政权破坏和平的行径,赢得国际舆论支持。
四、延伸补充
- 对比数据:战役中志愿军伤亡约2.3万人,与敌交换比达1:2.3,创下后期作战最佳战损比。
- 历史评价:彭德怀称此战“打出了停战前的威风”,西方军事学者视其为“东方‘突出部战役’”。
(浏览 9 次, 今日访问 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