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16日 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由湖南株洲三三一厂试制成功

71年前,1954年8月16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湖南株洲三三一厂(现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试制成功。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从修理、仿制迈向自主制造的关键突破。


1. 历史背景与技术基础

  • 苏联援助与仿制起点
    该发动机为苏联M-11型活塞式发动机的仿制品(国内代号“ПД-14”),属于5缸气冷结构,功率约110千瓦,主要用于初级教练机。1951年中苏签订技术协议后,苏联提供图纸与专家支持,三三一厂在极端困难的工业基础下完成试制。
  • 株洲三三一厂的角色
    该厂前身为国民党时期的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航空工业核心基地之一。1954年的成功试制为其后续研制涡喷-5(中国首台喷气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2. 突破意义

  • 填补国内空白
    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为后续歼击机、轰炸机的国产化(如歼-5配套的涡喷-5)提供了技术积累。
  • 人才培养体系雏形
    通过仿制过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人才,为独立研发体系打下基础。

3. 后续影响与延伸

  • 技术迭代
    从活塞式到喷气式的快速跨越(1960年代涡喷-6、涡扇-9等),中国逐步缩小与国际差距。
  • 产业布局
    株洲由此成为中国航空动力研发重镇,三三一厂后续参与“昆仑”“太行”等先进发动机研制。

补充:今日视角下的纪念

  • 2025年正值该事件71周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已进入“五代机时代”(如涡扇-15配装歼-20),但早期仿制阶段的探索精神仍具启示意义。当前湖南株洲仍保留航空工业文化遗产,部分旧址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