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基础参数与发射概况
- 发射时间与地点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北京时间),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运载工具与轨道参数
由长征一号三级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倾角68.44度。 - 卫星设计与重量
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表面采用特殊铝合金材料,底部有分离环,顶部有四条鞭状天线(长度超2米)。
二、历史背景与研制历程
- 立项背景
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代号“581任务”;1965年正式启动研制,代号变更为“651任务”。 - 关键人物与团队
- 钱学森: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主导技术方向。
- 赵九章:1964年致信周恩来建议加快卫星研制。
- 钱骥: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提出“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四大目标。
- 技术突破
解决了卫星热控、能源供应、短波遥测信号传输等难题,并首创电子振荡模拟《东方红》乐曲技术。
三、任务成果与历史意义
- 核心任务
卫星主要进行技术验证、电离层探测及《东方红》乐曲循环播送(每分钟一次,含40秒乐曲和10秒遥测信号)。 - 运行情况
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信号发射),目前仍在轨道运行,成为人类首颗长期滞留太空的早期卫星。 - 国际地位
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航天事业进入新纪元。
四、文化与精神象征
- 命名与时代印记
以当时风靡的《东方红》音乐史诗命名,音乐装置设计体现民族特色与科技自信。 - 精神传承
被视为新中国自力更生、集中力量突破尖端技术的典范,激励后续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计划。
(浏览 9 次, 今日访问 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