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同志逝世。
1981年5月15日,中国的主要新闻媒体突然发布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关于宋庆龄副委员长病危的公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国家领导人病危期间发布病情公告,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
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第二天,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孩子们的吊唁
就在中央发布宋庆龄病危消息的前一个星期,宋庆龄还亲自出席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并用英语作了长达二十分钟的讲话。当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她那久违的、亲切的面容时,无不在内心里祝愿她健康长寿。
然而,生命终有极限。在与病魔整整战斗了十五天后,宋庆龄终于走完了她漫长的人生历程。5月29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公告宣布: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于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在北京逝世。公告还宣布决定为宋庆龄同志举行国葬,以表达我国各族人民的沉痛悼念。
同日,由三百九十三人组成的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成立。
按照治丧委员会的安排,5月31日至6月2日,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吊唁、瞻仰遗容。
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吊唁大厅入口处,高悬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大厅四周装饰着黑纱、挽嶂。吊唁大厅里悬挂着宋庆龄的巨幅遗像,两旁摆列着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
宋庆龄的遗体安卧在水晶棺中,遗体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周围是鲜花和长青树。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持枪守护在两旁。
宋庆龄的儿媳、孙科夫人陈淑英,孙女孙穗英和孙穗华、外孙女戴成功等亲属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宋庆龄的遗体前。
5月31日,是首都各界隆重吊唁宋庆龄的第一天。上午8时30分,吊唁仪式开始。邓颖超、康克清在哀乐声中首先来到吊唁厅,在宋庆龄遗体前默哀和守灵。这两位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女革命家,在争取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建设新中国的年代里,同宋庆龄并肩战斗了半个多世纪。
在宋庆龄最后的日子里,康克清曾于5月8日陪同宋庆龄出席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而邓颖超则在宋庆龄病情突然恶化时,于5月15日清晨同彭真一起前往宋庆龄的病榻前看望,并将宋庆龄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带给中央,然后又在中央政治局做出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后,将这一决定立即报告给宋庆龄。
紧随在邓颖超、康克清后面的是一百名幼儿园的孩子和一百名少先队员,他们代表首都的全体少年儿童向慈爱的宋庆龄奶奶献上了花篮。花篮的挽带上写着:沉痛悼念慈爱的宋奶奶。
孩子们与宋庆龄奶奶有着特殊的感情。宋庆龄一生向儿童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她所主持的中国福利会举办了儿童剧团、少儿图书馆、托儿所、幼儿园、少年宫。1951年,她用自己荣获的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在上海创建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时,她被选举为委员会主席,并把她的《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的稿费捐给了该委员会,作为儿童福利基金。
最令人感动的是,宋庆龄在她的晚年,虽然身卧病榻,但依然关注着儿童和少年。就在她病情突然恶化之前的5月14日上午,她还为庆祝“六一”报告会发出贺信写道:“我不能参加这次大会,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充满了对儿童和少年的深情厚意。
5月31日的上午和下午,前来吊唁宋庆龄的人们接踵而来,穿流不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的领导同志前来吊唁并参加守灵。中央和国家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各界的代表,缓步从宋庆龄的遗体前走过,表达自己的哀思。整整一天,共有三万多人参加了吊唁活动。
6月1日是儿童节,两千多名少先队员身穿白上衣,戴着红领巾,胸挂小白花,早早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前。
上午8时,吊唁活动开始,孩子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缓缓走入吊唁大厅。他们簇拥在宋庆龄遗体周围,向慈爱的奶奶致少先队礼。为了寄托哀思和怀念之情,他们还派出代表参加了守灵。
在6月1日的吊唁队伍中,还出现了许多肤色不同的人群。他们是在北京的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和外交使节。他们当中有正在北京访问的外宾和友好人士,有各国驻华使节和官员,有各国驻京记者,有帮助我国建设的各国专家,还有各国的留学生和实习生,总共四千多人。
他们虽然肤色不同,信仰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来到宋庆龄的遗体前,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方式,向这位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先驱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表示哀悼。
6月2日,是吊唁活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共有五万多人来到人民大会堂,瞻仰宋庆龄的遗容,缅怀她一生的光辉伟绩。在阵阵哀乐声中,一队队吊唁的队伍接连不断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在宋庆龄的遗体前鞠躬默哀。
一位当年曾经给孙中山先生题写过挽联的九十四岁的老人,托人带来了他悼念宋庆龄的挽词:“昔年挽孙公,此日悼孙媪。中外八方同,纪录荣哀好。媪名泰岱高,媪志日星洁。不失赤子心,永宝儿童节。”
下午6时30分,夕阳西下。人民大会堂里传出的哀乐声在长安街上空回荡,载着宋庆龄灵柩的灵车沿着长安街缓缓西行。刚刚下班的职工们,刚刚放学的少年儿童们,抱着幼儿的母亲们,由儿孙搀扶着的老人们,满怀悲痛,凝视着缓缓驶过的灵车,许多人的泪水从面颊上流下来。近百万人自动组成的人墙,从人民大会堂一直延伸到八宝山。
由于沿途群众太多,灵车及护送灵车的车队只能以很慢的速度行驶,直到7时40分才驶至八宝山。
在八宝山,前往护送的廖承志、宋任穷等人和宋庆龄的亲属及工作人员,再次在遗体前默哀,向宋庆龄做最后的告别。
世界名人眼中的宋庆龄
香港的一位著名文化人曾说,遥望宋先生的风采,“只觉秀慧之气,刚强之志,溢于言表,完全是一派巾帼丈夫的风范”。
1935年版的《世界人物志》上这样形容她:“她是一个既美丽娴淑而又英姿飒爽的人物,她像一株幽谷的芳兰,一件光彩动人的瓷器。”
大文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美曾经担任过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副主席的宋庆龄说:“你以为我们卓越的副主席宋庆龄仅仅是一朵香满全球的鲜艳花朵吗?不!不!她是一头名副其实的力图冲破一切罗网的雄狮。”
1957年,当时苏联元首伏罗希洛夫元帅赞美宋庆龄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坚持正确意见并能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是最勇敢的妇女的榜样,苏联人民十分敬佩”。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信中也以少有的亲切口气称宋庆龄为“亲爱的大姐”,表达了一位胸怀五洲风雷的伟大革命家对宋先生由衷的崇敬之情和深挚的友谊。
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世界和平以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她光荣、伟大、战斗的一生,将永垂青史。
“她不肯挤进中山陵”
关于自己的后事,宋庆龄生前曾留下嘱咐。
1981年2月5日,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女士去世。对于陪伴自己整整五十三年的李姐,宋庆龄早已将其视为家人。2月13日,宋庆龄在有关李燕娥丧事安排对秘书作批示时,提出了她自己身后要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的问题。
她写道:“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记得我家(在)那里有八穴地。”
3月16日,宋庆龄多年的挚友、邹韬奋先生的夫人沈粹缜专程从上海来到北京宋庆龄家中,向她详细汇报了上海有关部门安葬李燕娥骨灰的打算,并带来了宋氏墓地的图纸。宋庆龄一边看着图纸一边谈到她记得宋氏墓地有八穴地。李姐的骨灰葬在左边,平行的右边是她的。因为是小辈,都比她父亲的墓穴低一些。
按照宋庆龄的遗嘱,6月4日,宋庆龄的骨灰由专机从北京移送上海安葬。到机场送灵的有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等同志及宋庆龄的亲属和生前友好护送骨灰去上海。
上海,这座宋庆龄生前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城市,已经为这位伟人的安葬典礼做好了一切准备。6月4日,上海全市下半旗,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向宋庆龄名誉国家主席致哀。
上午8时50分,运送宋庆龄骨灰盒的专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机场上响起了悲壮旳《葬礼进行曲》,迎候在这里的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宋庆龄早年投身革命时的患难同志和长期在她领导下工作的干部、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亲身受过她的教诲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怀着沉痛的心情,肃立默哀。
宋庆龄的灵车在迎灵车队的护送下,缓缓驶向西郊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在长达十多华里的路上,数万群众肃立在马路两旁,悲痛地目送着灵车驶过。
庄严肃穆的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已被整修一新,冬青树环绕周围,龙柏苍翠挺拔。宋庆龄父母之墓位于墓地中央,立于1932年8月的墓碑上刻着宋庆龄父母及其姊妹兄弟的名字。墓地西侧,即是李燕娥女士之墓。墓地的东侧,就是宋庆龄的墓穴。墓穴的周围放着宋庆龄生前喜爱的兰花、杜鹃花和郁金山草。素净的墓碑上镌刻着:
一八九三年——一九八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之墓
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立
宋庆龄的遗像矗立在墓地上,两侧摆列着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和全国妇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对外友协送的花圈,上海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国福利会献的花圈。宋庆龄亲属献的花圈,放在墓穴前面。人民解放军礼兵守立在墓穴两旁。
上午9时50分,葬礼开始,乐队奏哀乐。参加葬礼的人们全体肃立默哀,人群中响起了孩子们的哭声。宋庆龄的骨灰盒安然放进了洁白如玉的大理石椁。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和上海市的党政领导人缓步绕墓一周,把一朵朵宋庆龄生前喜爱的黄色香石竹花轻轻地放在她的墓上。
随后,宋庆龄的亲属和她的生前友好、国际友人也都一一在墓上放上了黄色香石竹花,人们向宋庆龄的遗像三鞠躬,再次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表达深深的敬意。
关于宋庆龄的身后之事,廖承志同志在当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却不愿挤进中山陵分享中山先生的光辉。她真正心甘情愿地和她的‘李妈’同葬在一起。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伟大的共产党人的气魄!”
岁月一年又一年地流逝,新人一代又一代地成长。然而,宋庆龄墓地的龙柏依旧苍翠,鲜花依然盛开,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宋庆龄雕像向人们表现出她仁爱安详的神态。
依照宋庆龄一生谦虚谨慎的品格,她可能不会同意为自己立像。但这座雕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这位被称之为“国之瑰宝”的伟大人物的永远怀念之情,宋庆龄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