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 妻子王德芬,前妻萧红,私生女鲍旭东。
萧军于1907年7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由于家境贫困只上过小学。1925年开始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写作生涯是在军队中开始的。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刘鸿霖
- 外文名称 Liu Honglin
- 别名 萧军、田军、三郎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07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 1988年6月22日
- 职业作家
- 出生地 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 代表作品 《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 妻子 王德芬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出生于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 碾盘沟村(现凌海市大碾乡),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
1925年改名刘吟飞在吉林参军。怀揣报国梦踏入巴尔虎兵营,但很快兵营内的黑暗就让他厌恶,他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1929年,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该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2年,与落难中的萧红结识,一见如故,遂共同生活。
1933年10月与悄吟(萧红)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其中收有三郎(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
1934年,《八月的乡村》创作完成。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去延安, 同时,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 10月19日成立”文艺月会”。
1941年1月,创办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
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萧军在此次会上作了《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发言。 大会由凯丰主持,毛主席致的开幕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担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
1988年6月22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作品
作品 | 作品类型 | 首发时间 |
《懦……》 | 白话小说 | 1929年 |
《跋涉》(与萧红合著) |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 1933年10月 |
《八月的乡村》 | 长篇小说 | 1935年7月 |
《羊》 | 短篇小说选 | 1936年1月 |
《江上》 | 短篇小说选 | 1936年8月 |
《绿叶底故事》 | 诗、散文合集 | 1936年12月 |
《第三代》(1-2部) | 长篇小说 | 1937年12月 |
《十月十五日》 | 小说、散文集 | 1937年 |
《涓涓》 | 中篇小说 | 1937年9月 |
《侧面》 | 报告文学 | 1938年11月 |
《从临汾到延安》(《侧面》续集) | 报告文学 | 1941年 |
《幸福之家》 | 四幕话剧 | 1940年5月 |
《五月的矿山》 | 长篇小说 | 1954年11月 |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 | 长篇小说 | 1957年6月 |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 | 长篇小说 | 1980年7月 |
《我的童年》 | 自传 | 1982年 |
《人与人间》 | 回忆录 | 2006年6月 |
人物评价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健吾(笔名刘西渭)在其《咀华集·咀华二集》的”八月的乡村”一节中写到:”《毁灭》给了一个榜样,萧军先生有经验,有力盘,有气概,他少的只是借镜。参照法捷耶夫的主旨和结构,他开始他的《八月的乡村》。”
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